-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和使用工作的通知
-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 强化电力监控安全防护体系,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作的通知
- 挖掘数据要素 强化整合融通 推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 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召开2024年度浙江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厂网联席会议
- 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加速发展 上市公司加码布局
- 我国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

降低企业压力 实现“轻装上阵”
一些城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施工图审查、取消资金证明等改革举措,有效减少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其中,山东省济宁市推行建设项目开工前“零费用”,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明显减轻,实现了轻装上阵、先行开工,受到了一致好评。
济宁:项目开工前“零费用”大幅节约建设成本
•成效:
针对工程建设项目流程长、手续杂、费用高等堵点问题,济宁市创造性实施了开工前“零费用”改革,改革后从项目立项到拿到施工许可的审批全流程,企业无需缴纳任何评估审查费用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零费用”改革已在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中全面推开。今年以来,济宁市共运用“零费用”模式办理施工许可400余件,涉及可后置缴纳的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费用近16亿元。
•举措:
政府“统一评估”,在评审事项上做“除法”。原需由企业自己出资办理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中介服务事项,变为由政府先出资,提前进行本级区域化评估评审,替企业完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涉及的有关前置性评估评审工作。同时,政府统一购买施工图审查、综合测绘等中介服务,企业无需再为相关评审事项缴纳中介费用。
大力实施告知承诺,在开工条件上做“减法”。将以往核发施工许可证前缴纳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工伤保险、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与办理施工许可证脱钩,不再作为办理核发施工许可证的前置条件,推行告知承诺制,只要建设单位承诺缴费日期即可先行办理施工许可证,相关费用可先“缓缴”或“延缴”,进一步为企业降低开工门槛,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同时,深度整合审批事项,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登记和施工许可合并办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登记,将施工许可申请材料从原来的7件100多页压缩到1张电子申请表,相关材料通过工程审批系统共享推送、政府部门内部核查、现场检查等方式进行核实。实现了办理施工许可“1张申请表、零费用、即时办结”,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
全面强化跟踪核查,在事中事后监管上做“加法”。积极发挥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作用,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转移到事后核查和监管工作中,即办理施工许可后,政府各部门及时对企业履行承诺的情况进行全面核查,承诺人未按约定履行承诺的,将失信行为记入企业的信用记录并向社会公示,必要时依法追究承诺人的相应责任。加强审批与监管的衔接力度,开发审管互动平台,审批完成后,结果信息第一时间自动推送至监管部门,构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审管一条线”的建设工程数字化审管互动体系,使审批与监管信息互通、相互监督,达到了“审批事项快准入、事后监管不放松”的良好效果,系统正式运行以来,共推送审批信息2.6万条。
多措并举改进效能,在政务服务上做“乘法”。为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在全省率先启动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市县两级全部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发改、国土、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13个部门承担的工程建设领域80个审批服务事项和相关的咨询受理、技术审查、现场勘查、审批发证等环节“整链条”划转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集中实施,形成“一窗受理”“集成审批”模式。通过对接各部门业务系统,搭建起济宁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了“一网通办、全程代办、并联审批、全程监督”。今年以来,济宁市利用工程审批系统累计审批780个项目的2789项业务。济宁市工程审批系统在全省率先对接“爱山东”APP,施工许可从“网上办”升级为“掌上办”。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全面推行帮办代办,通过项目管家、上门服务、绿色通道等方式,真正实现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只到一个窗、只上一张网、最多跑一次”。
•案例:
政府提前进行本级区域化评估评审。以山东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为例,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提前完成了土地勘测、土地估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8项区域评估,企业入驻后可直接运用结果,不再办理上述评审事项,为企业直接节省成本250多万元。目前,仅济宁高新区就有38.25万亩土地实施了区域评估,30余家企业享受到区域评估成果。
深度整合审批事项。以上文华润万象府房地产项目为例,改革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费用在施工许可证到手之后再缴纳,仅资金利息等成本就可节省400余万元,并且约6000万元的各类费用可以“延期”6个月缴纳,极大地缓解了资金周转压力,有力保障了项目资金链的稳定。
数据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