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人才仍然非常缺乏 市领导与市民代表面对面畅谈

作者:chinazz    时间:2011-06-07 16:26:11    浏览:

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日前做客上海电视台新闻坊 “我与市长面对面”节目,与市民代表面对面,围绕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解答市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聆听市民的呼声和建议。

  金融发展市民得实惠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普通市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市民代表坦诚相问:金融中心的建设,我们市民得到了哪些实惠?生活有什么变化?

  屠光绍说,在上海建国际金融中心,这是国家赋予上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对上海本身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上海目前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是要加快服务经济这个方面的发展。上海的金融服务业发展,也会支持其他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会对上海的经济,包括对每个人的就业等,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是金融的消费者,当然也是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如果金融中心建设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了,给每个市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能力都将提升。

  金融服务仍需要完善

  “投资被骗,存单变保单”。市民代表直言,目前投资渠道不多,而且其中还存在不少 “猫腻”。

  对此,屠光绍坦言,市民代表提到的情况并不是个别。他的手机也收到过股票推荐的短信,这样的问题带有一些普遍性。对于此类问题,首先要加强部门协调依法惩处。比如,2009年发现了70多起股票诈骗案件,涉及的金额3亿多元,上海及时地立案进行查处进行打击。去年已经有所好转,但还要加大打击力度。

  屠光绍同时强调,对于合法的活动要公开,同时要开展一些教育宣传活动,让市民对这个问题保持清醒。同时市民如果发现此类问题,也要及时举报,共同维护上海的金融发展环境。

  尝试把保险资金引入公租房

  日前,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动用了保险资金投资政府倡导的保障房建设。市民代表有疑问,保障性住房建设周期比较长,而且资金回收比较慢,投资的本金是不是会受到影响?

  屠光绍表示,国家政策支持鼓励各个地方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上海有四类保障房,其中有一类叫做公共租赁房。上海已经开始试点保险资金投资公共租赁房。应该说把保险资金引入到公租房,是一个很好的有益的尝试。保险资金的性质是长期资金,需要保值增值。而公租房的建设周期再加上公租房租金的回收,决定了需要长期资金。两者正好相吻合。

  经过有关部门测算,项目规划和具体设计目前能够满足保险资金投入对保险资金收益的需要。就是说,太平洋保险这笔50亿的资金投到上海公租房,其收益的保障是没有问题的。

  人才是上海金融第一资源

  市民代表很关心,2009年,上海市政府特地赴海外选拔了一批高端金融人才,今后是否还会出台后续政策来吸引这些人才留在上海,同时在他们特别关心的住房、子女教育、医保、户籍等问题上是否有些相关配套的便利措施。

  屠光绍表示,人才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一资源。但他坦承,总的来看,上海的金融人才非常缺乏。目前金融从业人数将近30万。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上海有2300万常住人口。金融人才实际占比不高。所以要解决上海金融人才短缺、结构不太匹配的问题,主要是靠“两条腿”走路。一个方面加快本地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快引进紧缺人才。吸引一些成熟市场上的人才到上海来,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等配套要跟上。上海有这方面的一些政策,通过各方面的政策的配套,为吸引海外的或者其他方面的金融人才、重点领域需要的人才到上海来,提供更好的条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