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国写书出书读书人 上海书展显“磁场效应”

作者:chinazz    时间:2011-08-17 15:08:08    浏览:

今年上海书展的主宾市重庆有19家出版社和杂志社组织了2000余种渝版优秀出版物参展,其展书之造型也格外引人注目
今年上海书展的主宾市重庆有19家出版社和杂志社组织了2000余种渝版优秀出版物参展,其展书之造型也格外引人注目

  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传承经典,谱写辉煌”为主题的2011上海书展暨 “书香中国”上海周,8月17日将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在上海书展步入第八个年头时,这个原本属于地方性的书展 “升格”为国家级,从单纯的图书贸易、销售展会跃升为全民阅读的重要品牌和示范平台,成为全国出版单位和广大读者共同期盼的文化盛会。

  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的写书人、出书人、发行人和读书人已汇聚上海,准备共同分享这场“阅读盛宴”。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上海办事处主任宋焕起表示,上海书展越办越好,特别是读者的热情越来越高。我们很看中这个平台,我们的产品放在这里和读者直接见面,扩大集团品牌在市场的认知度、在读者中的认同度。

  上海搭台 全国唱戏

  上海书展自创立伊始,全国出版单位便一直享有场租费、摊位费和宣传费的“三免”待遇。不仅如此,上海还主动让出展馆中最好的“黄金地段”,让全国出版业同行展示他们的成果。今年,这个传统依旧延续。

  正是这种诚意,吸引了全国500余家出版单位前来参展。作为中国出版业的“国家队”,中国出版集团此次由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挂帅,率旗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40家出版单位的160余人组团参展,精挑细选了8000余种精品出版物来上海。

  今年的主宾市重庆展团,精心组织了2000余种渝版优秀出版物,并策划组织了一系列首发、签售、诵读、访谈等活动,以全面展现“人文重庆”的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码头文化以及都市文化。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雷平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相信通过我们这次文化、图书、新闻出版之间的互补交流,对于文化建设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正因为有了越来越多出版社的积极参与,今年上海书展的“菜单”比以往更丰盛:15万种图书、400项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110种新书首发,近300位国内文化、经济、科技、教育、艺术界知名人士和海外著名作家、学者纷纷相约上海书展。

  拓展平台 多方共赢

  自2008年起,上海书展打出了“上海首发、全国畅销”的旗号,希望逐步把上海打造成新书首发的文化大码头、大市场,在上海构筑出一个全国出版业高地,打造一个全国图书市场的方向标。这样的定位逐渐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同。现在,每年8月举办的上海书展已成为国内一些大社名社安排重点产品生产的重要档期,纷纷赶制一系列新书品种前来参展。一些出版社老总表示,出版社很看重在上海书展上的“试水”,可以说,能否在上海这个市场立足并获得好成绩,直接影响到出版物在全国图书市场上的表现。

  为了给全国各地出版社塑造品牌提供更多的机遇,上海书展今年想方设法做“增量”,从展馆空间的拓展到布局的调整上动足了脑筋。 除了3万多种全国精品畅销新书将在“各地出版馆”与读者见面,书展今年新增“社科精品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信出版社、人大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等十余家全国社科类出版社,将设立专架,集中陈列展示社科类精品图书。

  去年的“少儿主题馆”今年升级为 “上海国际少儿童书嘉年华”,华东六省少儿出版联合体、中国童书联盟、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少年儿童出版社、绘本联盟等前来参展,几乎囊括了全国最优秀的少儿类出版品牌,将展出的少儿图书品种达1万余种。秦文君、张秋生、沈石溪、曲建方、周锐、彭懿、伍美珍等20多位老中青儿童文学作家,90多场活动,将为孩子们开启阅读体验新乐园。

  今年书展还首次举办“书香中国”阅读论坛,精心打造子品牌“书香·上海之夏”和以“文学与城市的未来”为主题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为全国各地出版社展示优秀产品,为全国乃至世界名家、作者广泛交流提供更大的舞台。

  此外,上海书展的组成部分“图书交易会”今年更名为“中国书业馆配年会暨图书馆高层论坛”,以期为全国出版社和图书馆搭建“大宗交易平台”,受到馆配商、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欢迎。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武汉三新、北京人天、安徽儒林、北京百万庄、广东大音文化、黑龙江鑫友邦和上海新华传媒等8家馆配商和书店首次集聚在一起,全国200多家出版社和500多家大学及公共图书馆在这里开展图书馆配团购业务和学术信息交流,预计交易额将超过去年5000万元码洋的纪录。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表示,上海是一个多元开放的城市,上海书展秉承 “海纳百川”的胸怀,集聚全国文化教育资源、出版资源,在上海这个大舞台上交流、交易、交融,这对上海文化产品的提高将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