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和使用工作的通知
-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 强化电力监控安全防护体系,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作的通知
- 挖掘数据要素 强化整合融通 推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 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召开2024年度浙江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厂网联席会议
- 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加速发展 上市公司加码布局
- 我国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
救助不能老看着“会哭的孩子” 人大代表调研建议完善决策系统
现有的救助帮扶政策无法“按需跟进”,救助信息系统相对滞后,导致部分救助申请中存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现象,这是今年长宁区人大针对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体系开展专题调研所发现的。记者获悉,这份题为“完善惠民措施,提升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由长宁区人大牵头、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共同完成,目前进入征求代表意见的最后阶段。
调研报告将调研基点聚焦到低保家庭、重点优抚对象、独居老人、残疾人、刑释解教人员、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及支出型贫困家庭等“6+1”类困难群体。调研发现,现有的救助帮扶政策由于其刚性特点,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无法及时跟上困难群体的需求变化。对困难群体的发现与预警,仍以居委会排摸认定及困难群体救助申请为主,存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且发现时间上相对滞后。
“救助信息系统运用不到位。”调研报告认为,救助体系无法“按需跟进”,与现行的救助信息系统运用不到位有直接关系。以长宁区为例,2002年开发设计了“一口上下”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汇总统计受助对象的救助情况和救助金额,通过各部门、街镇的数据汇总,解决救助工作的“错、重、漏”问题。建设初期,这一平台得到了较好的运用,但随后由于在制度保障上缺少机制性措施、在功能定位上与有关业务部门联系不紧密,这一信息系统目前除街镇和少数部门还在信息录入和使用外,其余部门的数据录入处于停滞状态,导致救助信息的不完整。
代表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改变社会救助的理念,突出四个转变:一是由救急救难帮扶向物质精神兼顾转变,在传统“吃饱穿暖”物质救助保障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困难群体精神需求;二是由关怀式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将救助与发展相结合,提升其社会参与能力,恢复其社会功能,实现社会整合;三是由消极性救助向积极性救助转变,健全贫困的发现和预警机制,强调对困难人群的主动发现并及时给予其帮助;四是由悬崖式救助向梯度式救助转变,除刚性政策外,更加关注政策边缘人群及其实际需求,适时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和项目。
“社会救助信息决策系统亟待升级完善。”代表建议,整合完善社会救助信息决策系统,统筹各部门提供救助管理信息条目,及时输入到该信息系统。结合实有人口平台、电子政务平台等进行再开发,进一步向动态管理转变,涵盖“一条龙”——救助对象信息采集、数据录入、救助审核、任务分配、项目审批、金额拨付发放、信息统计监测、效果后评估等全过程,实现综合救助决策管理。最终在救助广覆盖的基础上,实现对同类型对象实施同类型救助。
调研报告还提出“建立社会救助专项档案”,建议在街镇试点建立困难人员救助工作专项档案,涵盖其个人信息、家庭结构、住房情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效果评估等内容,及时、有效反映其综合信息,做到一人(户)一卡、及时调整、动态管理,强化对个案困难人员的跟踪评估与风险分析,并对可能发生的不稳定情况作预警、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