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和使用工作的通知
-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 强化电力监控安全防护体系,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作的通知
- 挖掘数据要素 强化整合融通 推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 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召开2024年度浙江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厂网联席会议
- 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加速发展 上市公司加码布局
- 我国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
西藏非公经济增速已连续6年全国第一 正力推新起点上跨越式发展
一年前,西藏自治区工商业联合会、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上海市报业协会在沪签署《合作框架协议》,鼓励和支持西藏民营企业走出高原,在上海等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区域开花结果。今年金秋时节,上海媒体进藏行,深入拉萨、林芝、日喀则地区十多家民营企业,与企业负责人、与藏族员工面对面,聆听他们的发展体会。
几天前,在西藏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商联工作暨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一连用四个“重要”,阐述非公经济在西藏的地位——日益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在繁荣经济、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议之后,西藏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纷纷评价,这是“西藏非公经济的春天”。
“参天大树般成长”
19岁的藏族女孩孜旺吉拉笑得很甜。红耳环、红发卡,与她手中正在捻的艳丽藏毯,呼应成趣。
与波斯毯、东方艺术毯并称“世界三大名毯”的藏毯,纯手工编织工艺已流传千年。孜旺吉拉如今每个月能织一张毯,还是拉萨市城关区地毯厂学徒工的她,相信自己技术熟练后半个多月就能织成。
问这位牧民的女儿,喜欢在地毯厂工作吗?她俏皮地歪着头晃了晃耳环,甜甜地笑了:“喜欢。高兴。”现在每月600元的试用期收入,让她能添置许多心仪的饰品。如果还是农牧民,收入通常为多少?地毯厂的图案设计师、藏族男子次旺言语朴实:“我每月收入2000多元。我弟弟没有工作,还在草原上。我一个月的收入,等于他放羊大半年才能赚到的。”
据统计,西藏的非公企业发展增速已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2O10年,全区从事非公经济的组织逾10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5%;上缴税金占税收总额的75%。
发展非公经济,已被视作振兴西藏经济的重要之举。陈全国介绍,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各部委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仅今年上半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比年初增加4300多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5.9%。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西藏将坚持“非禁即入”,“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像参天大树般成长”。
“首要任务是就业”
走在拉萨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古色古香的厂房里,处处可闻高亢动人的藏语吉祥歌。“劳者歌其事。”陪同记者走访的西藏自治区总工会工作人员说。
29岁的藏族女子玉罗是唐卡绘画部里唯一的女画师,是位聋人,月收入2400元左右。作为西藏最大的古建筑维修及民族手工艺企业,公司有200多位画师、金银铜匠师、木雕师等技术人员,致力于让独特的西藏古建筑艺术的生命得以延续。记者问,普普通通的农牧民,怎样才能加入这支能工巧匠的队伍?公司负责人拉巴次仁笑了:“我们这里很多人都曾经是农牧民,全部是因为喜欢这一行,跟着老师用心学几年就会了。”
为培养民族手工艺人才,西藏自治区总工会从2009年12月起在公司成立西藏工会就业培训基地,主要面向农牧民贫困户,下拨专款培训。公司现有40名学员,不仅培训免费,每人每月还能领取500元生活费。
“在西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非同一般,其中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就业。传统农牧民靠牧场,几亩地难以养活一家人;而非公有制经济,几平方米就可能养活一家人。”西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部长齐扎拉说。
只有安居乐业,才可能长治久安。“十一五”期间,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吸纳了大量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已成为西藏全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截至2010年底,西藏全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创造就业岗位33.5万个,占西藏全区社会就业岗位的75%以上。
恳切欢迎“走进来”
采访中,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徐飞常常提及一段佳话:2009年8月,全国工商联组织60多家全国知名企业到拉萨投资考察,娃哈哈是其中一家。考察结束辞行时,娃哈哈企业代表留话:10天内再派人来。将信将疑中,娃哈哈登门,与拉萨经济开发区签订投资协议。当月,各类技术、管理人员赴藏,开始建厂筹备工作。从考察到赴藏,仅仅16天。
而记者从这样的津津乐道中,看到了一种“走进来”的积极态度,更看到了一种欢迎“走进来”的恳切态度。
“西藏太需要被了解”,这是一位援藏干部的孩子说的。尽管今天的西藏与从前已经大不一样——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条公路,漫长的运输路途全靠人背畜驮;如今,公路和铁路穿越莽莽荒原、跨越千山万壑,每天空中还有南来北往的民航客机;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任何现代意义的工业,与现代文明沾边的仅有一座断续发电供少数人享受的小水电站;如今,光缆穿越青藏高原让信息四通八达,以水电为主、太阳能等多能源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逐步走进百姓生活,用最环保的方式服务西藏发展。然而,独特环境造成的困难依然存在。
自治区第一家页岩烧结空心砖和多孔砖厂——拉萨远大建材公司,有着“全世界海拔第一高”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却也因为雪域高原的大气压强只有标准大气压的68%左右,年平均含氧量指数仅为65%左右,导致空心砖成型困难。再以日喀则地区达热瓦集团的喜孜青稞酒为例,要将普通家酿的青稞酒由7天左右保质期提升到一年,就足足在北京的研究院技术研发了近3年。
如此坚持的原因是什么?藏缘青稞酒业董事长管新飞所言:“我们坚持的原因,不仅仅是政策优惠。”徐飞说起一件小事:有家西藏深山里的小店申办营业执照,当地工商局不但主动服务上门,还细心地叫上照相馆的师傅,背着相机翻两座山,为店主既拍照、又办照。
“生态、稳定是底线”
“我们的门槛可以放得很低,但生态环境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底线。”齐扎拉这句话里透着的坚定,在对徐飞和自治区工商联主席阿沛·晋源的采访中,也都清晰可见。
据阿沛·晋源介绍,目前西藏的几大支柱产业都充分考虑了环保因素:旅游、优势特色农牧业、优势特色饮品业、藏医药、优势特色矿产业等。某铜矿开采企业,虽已投资10多亿元,但因无废开采系统不够规范,对环保不利,现已整改两年。
西藏珠峰冰川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达娃顿珠,建立了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的首个环境保护专项基金,每售出一瓶珠峰冰川天然矿泉水就提取2.5分用于珠峰环境保护。
雄巴拉曲神水藏药厂位于拉萨近郊的堆龙德庆县,“雄巴拉曲”意为“盆中圣水”,指一眼在藏区久负盛名的“圣泉水”,古树环绕,清澈宁静。董事长才旺平措说,药材都由圣泉水清洗,而且泉水每天滋润着附近千亩耕地,因此水源之净尤需保护。
走访在西藏民营企业中,美丽的传说时时可闻:藏泉酒业酿造美酒的用水,相传是莲花生大师拐杖一点所得的清泉;日喀则曲登尼玛矿泉水开发公司的取水,泉口海拔5128米,相传是莲花生大师赐给人们医治百病的甘露……而这些动人传说,赖以流传的根本,其实还是生态环境。
西藏之行中,一位藏族员工的话让记者印象至深:“我家的木碗是代代相传的,祖父传父亲,父亲传给我,将来我会传给儿子。在我们藏人心里,木碗很珍贵,就像我们世世代代要保护的环境。”
记者手记
盼望与上海企业携手
奇正藏药的厂长边巴次仁,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还在北京读过研究生。“不了解的时候,可能担心难以沟通,所以开始离得远些,后来熟悉了,才亲近了。”边巴次仁说,藏药同此理,西藏亦同此理。
奇正藏药赫赫有名的消痛贴膏,近年来一直居全国同类药市场第一,可又有几人知道,这家厂实际上已经有72个药品批准文号,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但为人所熟知的、在市场上能卖得动的,仍然还只有消痛贴膏。
发展中的西藏,太需要人们了解,期待人们走进。
同样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阿沛·晋源说,西藏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条件、人脉资源等不足,最大弱点就是推广。
“走出去”,是重要课题,尤其是走向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西藏自治区工商联透露,明年西藏民营企业计划在上海开办特色产品推介会,盼望上海企业能与西藏企业对接,共同发展。同时,欢迎上海等地高端营销人才走进西藏,区工商联将做好牵线搭桥的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