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博览会市民关注热潮创历届之最

作者:chinazz    时间:2011-11-21 09:01:50    浏览:

上海金融博览会引起市民关注热潮
上海金融博览会,引起近来少有的上海市民关注热潮。第一天参观者即达7万多位,创下历届之最

  为期3天的上海金融博览会,正是在上海已举办了八届的上海理财博览会,今年在2011企业金融服务博览会的强力助阵下“系统升级”,全面覆盖个人理财与企业金融服务,为广大市民与中小企业提供海量、前沿、广泛的理财资讯,也在展览中实实在在揭示出今年理财市场的新趋势、新动向……

  行业机构新趋势

  在本届金博会上,银行、基金、证券三大主渠道的机构们,或是“疯狂”揽客,或是低调参与,有的甚至销声匿迹,玩起了“失踪”,表现出市场从未有过的一波新趋势。

  银行“疯了”

  刚跨进金融博览会大厅门口,迎面便是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的“四足鼎立”,麦克风中不断传出的招揽声一家比一家响。没占住大门口位置的其他银行,干脆直接派人到门口招呼。展会大门口一时热闹非凡,让一些刚进门的老阿姨直嘀咕:银行这是怎么了?

  与往届一样,今年沪上大多数银行悉数到场。不同的是,银行今年可不是安坐展台。招商银行的工作人员道明原因:“今年贷款额度吃紧,存款难拉……你看,客户经理们都扎到人堆里了。”说话间,对面浦发银行的理财讲座已经开始,招行这位工作人员直皱眉:“就差半小时,否则客户都到我们这边来了。”

  有的银行工作人员甚至还“游动”到了别家展位门口,免不了常听到抱怨:“疯了”。

  银行如此行动不无缘由。今年以来银根紧缩,贷款利差已经不够“吃”。与此同时,负利率让存款成为银行头大的问题。本指望理财产品能够多吸引资金,满足存贷比监管要求,可不高的收益率相比黄金等涨势确实寒酸。不过,对普通市民而言,理财产品平均5%左右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虽然少,但相比黄金已处高位、股市风险难定而言,倒是“少食多餐”的不错选择。

  证券“蔫了”

  相比去年高调,今年证券类投资机构在金融博览会上低调了许多。不仅券商少,就连涉及的股票软件公司也底气不足。在今年展会上,类似公司只有3家,展区面积也只有四五十平方米。而在去年,这类公司至少有15家,参展面积往往都在200平方米以上。

  今年股市的表现,让普通投资者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凉。这一点在展区就看得出来。相比银行、黄金展位的人潮涌动,涉及股市的展区要“寂寞”许多。“你炒股票吗?免费赠送炒股软件。”面对递来的广告,市民王先生马上伸手一挡:“不要不要。”说到股票,王先生似乎气不打一处来,“上百万都套在股市里,哪还有心思看。要是资金能退出来,打死我也不再炒股。”

  事实上,一些没有参展的券商也向记者反映,今年以来新开户数一直低位徘徊,休眠账户也逐渐增多。用一个字概括:“蔫”。不过,不少分析师认为,市场赚钱法则决定,“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目前是一个长期投资买入的底部区,是大牛市的筑底期。牛市的形成需要反复震荡,这时恰恰是逢低布局的好时机,低估值的行业板块和前期涨幅较低的个股依旧可以关注。

  基金“没了”

  细心观众发现,在今年理财博览会上,昔日阵容庞大的一类机构集体消失,这就是基金公司。过去几年,理财博览会必定有十几家基金公司捧场,可今年的确一家都没有。

  记者会后询问了多家基金公司,回答大同小异:“今年行情不好,基金业绩难看。投资者一肚子气,如果我们参展,不是树个靶子让人骂?与其自取其辱,不如避而不见。”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QDII这四类基金出现多年未见的整体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基金投资者都没赚到钱。一年到头不但没战胜CPI,反倒还赔了本金,投资者当然有情绪。

  基金选择当“逃兵”与基金公司业绩不佳有直接关系。多年来不少基金跑输业绩基准,未能给投资人带来应有的收益,已是不争事实。然而,有分析师认为,每当投资者无法忍受亏损之时,往往是股市底部,这恰恰应是基金公司进行投资教育的最好时机,鼓励投资期较长的投资者逐步入市,持有低成本筹码,以便在行情好转时更快扭亏为盈。但此次基金公司集体缺席,既错失了与投资者共同面对亏损、共渡难关的机会,也表明我国基金行业的不够成熟。

  市民理财新动向

  传统投资理财渠道不振,却并不意味着当下没有更好的理财方式与产品。在本届金博会上,一些全新的投资理财动向的出现,似乎为市民打开了更广阔的一扇“窗”。

  贵金属避险最受追捧

  “光看展台前大家的热情,你就能感觉到黄金的价值。”在展会上忙了一天,恒泰大通理财经理翁涛已经累得够呛,但说起当下人们对黄金的追捧,他还是认为值得分析。

  今年黄金展台的风头超过了任何一类其它展品,不仅参展方数量比去年多30%,达12家,前来咨询的市民,几天中更是络绎不绝。“淘尽黄沙始见金,纵观过去10年,黄金是最稳定的投资理财产品,即使有涨有调,平均每年增长率都能达到20%以上,去年更是达到31%。最终赢得了大家的信任。”翁涛说。

  翁涛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去年理财博览会上,一位上海市民李先生偶然路过展台听到他的推荐,于是在今年初购买了1公斤黄金,投入大约30万元。今年9月,他由于家中需要,卖出变现,收益7万多元。不到一年,收益率23%。

  黄金已得到许多市民认可,而对年轻的投资者孙唯佳来说,他这两年最关注的却是另一种贵金属:白银。“以前我也做股票、黄金,大约从2009年起,因为国家逐步开放白银投资市场,我就把大约四成资金投了过来。”孙唯佳说。目前市场中较常见的白银投资方式,包括实物白银、纸白银、白银T+D延期交易3种,小孙说:“相比而言,纸白银的风险相对较低,门槛也低,有点类似股票,适合初学者。”

  海外购房 “免费”留学

  留学是当下不少父母为孩子计划的未来,可费用却是笔实实在在的不小开支。上海女孩小英一家,却以一种全新的投资方式,独辟蹊径,基本实现了“免费”留学。

  小英现在还是个高中生,去海外深造已计划了好几年。2009年5月,小英正上初二,她在报上看到一篇介绍澳洲房产的文章。出于兴趣,她瞒着父母听了一场澳洲房地产投资交流会,了解到一个真实案例:一位家住昆山的爷爷,在墨尔本给孙子买了一套房,当时花费35万澳元(1澳元约合6.4元人民币),6年后,房价涨到70万澳元,而他在澳洲读书的孙子,每年生活费约3万澳元,6年不过18万澳元,远小于房产增幅。

  经过反复斟酌,父母将股市里的钱都取出来,2009年9月投资了一套墨尔本西南区的花园洋房,总价34万澳元,通过当地银行贷款,首付三成10万澳元。依据当地政策,只要不出售房产,即可选择当地银行特有的“只还息不还本”方式,房屋过户后,出租租金基本可抵消每月还款。

  今年春节,小英特别开心,“我们家买的房子已涨到45万澳元了。照这个速度,我完全可以免费去墨尔本留学了。”

  用钱生钱

  每年的理财博览会都少不了老邵,他自嘲是专来“轧苗头”的,专盯另类投资,今年他找到了最新的乐趣——人民币收藏。用他的话说,用钱生钱。

  年近退休的老邵过去几年都在股市中挣扎,心里很郁闷。今年6月,在一次和朋友的聚会中,他偶然听到了一个全新的投资品,人民币收藏,顿时让他眼前一亮。学了几天,他自己先跑到上海最大的钱币市场——卢工邮市,以每张加5元的价格买了500张人民币百元大钞。但没想,这却成了一笔学费。“买后才知道,按捆钞纸颜色还有‘花腰’、‘白腰’之分,我买的都不对。”

  痛定思痛,老邵开始认真向朋友“拜师学艺”,慎言慎行,一个月便赚了3万多元。但谁想,接下来他买入了当时涨势喜人的2元纸币,起初价格为27元/张,不料现在竟跌至20元/张,老邵粗略估算账面亏损近4万元。“当时大家都非常看好,谁知价格说跌就跌。看来要想让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非得认真钻研,好好学习不可,否则赚得糊涂,输得更糊涂。”

  如今,不断学习、慢慢积累了不少经验的老邵,逐步将自己的操作阳光化,争取家人的支持。老邵偷偷告诉记者,最近他投资的新一款人民币产品,才20天,所得“已经足够在松江买一间卫生间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