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和使用工作的通知
-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 强化电力监控安全防护体系,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作的通知
- 挖掘数据要素 强化整合融通 推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 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召开2024年度浙江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厂网联席会议
- 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加速发展 上市公司加码布局
- 我国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
上海金融博览会市民关注热潮创历届之最
上海金融博览会,引起近来少有的上海市民关注热潮。第一天参观者即达7万多位,创下历届之最
为期3天的上海金融博览会,正是在上海已举办了八届的上海理财博览会,今年在2011企业金融服务博览会的强力助阵下“系统升级”,全面覆盖个人理财与企业金融服务,为广大市民与中小企业提供海量、前沿、广泛的理财资讯,也在展览中实实在在揭示出今年理财市场的新趋势、新动向……
行业机构新趋势
在本届金博会上,银行、基金、证券三大主渠道的机构们,或是“疯狂”揽客,或是低调参与,有的甚至销声匿迹,玩起了“失踪”,表现出市场从未有过的一波新趋势。
银行“疯了”
刚跨进金融博览会大厅门口,迎面便是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的“四足鼎立”,麦克风中不断传出的招揽声一家比一家响。没占住大门口位置的其他银行,干脆直接派人到门口招呼。展会大门口一时热闹非凡,让一些刚进门的老阿姨直嘀咕:银行这是怎么了?
与往届一样,今年沪上大多数银行悉数到场。不同的是,银行今年可不是安坐展台。招商银行的工作人员道明原因:“今年贷款额度吃紧,存款难拉……你看,客户经理们都扎到人堆里了。”说话间,对面浦发银行的理财讲座已经开始,招行这位工作人员直皱眉:“就差半小时,否则客户都到我们这边来了。”
有的银行工作人员甚至还“游动”到了别家展位门口,免不了常听到抱怨:“疯了”。
银行如此行动不无缘由。今年以来银根紧缩,贷款利差已经不够“吃”。与此同时,负利率让存款成为银行头大的问题。本指望理财产品能够多吸引资金,满足存贷比监管要求,可不高的收益率相比黄金等涨势确实寒酸。不过,对普通市民而言,理财产品平均5%左右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虽然少,但相比黄金已处高位、股市风险难定而言,倒是“少食多餐”的不错选择。
证券“蔫了”
相比去年高调,今年证券类投资机构在金融博览会上低调了许多。不仅券商少,就连涉及的股票软件公司也底气不足。在今年展会上,类似公司只有3家,展区面积也只有四五十平方米。而在去年,这类公司至少有15家,参展面积往往都在200平方米以上。
今年股市的表现,让普通投资者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凉。这一点在展区就看得出来。相比银行、黄金展位的人潮涌动,涉及股市的展区要“寂寞”许多。“你炒股票吗?免费赠送炒股软件。”面对递来的广告,市民王先生马上伸手一挡:“不要不要。”说到股票,王先生似乎气不打一处来,“上百万都套在股市里,哪还有心思看。要是资金能退出来,打死我也不再炒股。”
事实上,一些没有参展的券商也向记者反映,今年以来新开户数一直低位徘徊,休眠账户也逐渐增多。用一个字概括:“蔫”。不过,不少分析师认为,市场赚钱法则决定,“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目前是一个长期投资买入的底部区,是大牛市的筑底期。牛市的形成需要反复震荡,这时恰恰是逢低布局的好时机,低估值的行业板块和前期涨幅较低的个股依旧可以关注。
基金“没了”
细心观众发现,在今年理财博览会上,昔日阵容庞大的一类机构集体消失,这就是基金公司。过去几年,理财博览会必定有十几家基金公司捧场,可今年的确一家都没有。
记者会后询问了多家基金公司,回答大同小异:“今年行情不好,基金业绩难看。投资者一肚子气,如果我们参展,不是树个靶子让人骂?与其自取其辱,不如避而不见。”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QDII这四类基金出现多年未见的整体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基金投资者都没赚到钱。一年到头不但没战胜CPI,反倒还赔了本金,投资者当然有情绪。
基金选择当“逃兵”与基金公司业绩不佳有直接关系。多年来不少基金跑输业绩基准,未能给投资人带来应有的收益,已是不争事实。然而,有分析师认为,每当投资者无法忍受亏损之时,往往是股市底部,这恰恰应是基金公司进行投资教育的最好时机,鼓励投资期较长的投资者逐步入市,持有低成本筹码,以便在行情好转时更快扭亏为盈。但此次基金公司集体缺席,既错失了与投资者共同面对亏损、共渡难关的机会,也表明我国基金行业的不够成熟。
市民理财新动向
传统投资理财渠道不振,却并不意味着当下没有更好的理财方式与产品。在本届金博会上,一些全新的投资理财动向的出现,似乎为市民打开了更广阔的一扇“窗”。
贵金属避险最受追捧
“光看展台前大家的热情,你就能感觉到黄金的价值。”在展会上忙了一天,恒泰大通理财经理翁涛已经累得够呛,但说起当下人们对黄金的追捧,他还是认为值得分析。
今年黄金展台的风头超过了任何一类其它展品,不仅参展方数量比去年多30%,达12家,前来咨询的市民,几天中更是络绎不绝。“淘尽黄沙始见金,纵观过去10年,黄金是最稳定的投资理财产品,即使有涨有调,平均每年增长率都能达到20%以上,去年更是达到31%。最终赢得了大家的信任。”翁涛说。
翁涛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去年理财博览会上,一位上海市民李先生偶然路过展台听到他的推荐,于是在今年初购买了1公斤黄金,投入大约30万元。今年9月,他由于家中需要,卖出变现,收益7万多元。不到一年,收益率23%。
黄金已得到许多市民认可,而对年轻的投资者孙唯佳来说,他这两年最关注的却是另一种贵金属:白银。“以前我也做股票、黄金,大约从2009年起,因为国家逐步开放白银投资市场,我就把大约四成资金投了过来。”孙唯佳说。目前市场中较常见的白银投资方式,包括实物白银、纸白银、白银T+D延期交易3种,小孙说:“相比而言,纸白银的风险相对较低,门槛也低,有点类似股票,适合初学者。”
海外购房 “免费”留学
留学是当下不少父母为孩子计划的未来,可费用却是笔实实在在的不小开支。上海女孩小英一家,却以一种全新的投资方式,独辟蹊径,基本实现了“免费”留学。
小英现在还是个高中生,去海外深造已计划了好几年。2009年5月,小英正上初二,她在报上看到一篇介绍澳洲房产的文章。出于兴趣,她瞒着父母听了一场澳洲房地产投资交流会,了解到一个真实案例:一位家住昆山的爷爷,在墨尔本给孙子买了一套房,当时花费35万澳元(1澳元约合6.4元人民币),6年后,房价涨到70万澳元,而他在澳洲读书的孙子,每年生活费约3万澳元,6年不过18万澳元,远小于房产增幅。
经过反复斟酌,父母将股市里的钱都取出来,2009年9月投资了一套墨尔本西南区的花园洋房,总价34万澳元,通过当地银行贷款,首付三成10万澳元。依据当地政策,只要不出售房产,即可选择当地银行特有的“只还息不还本”方式,房屋过户后,出租租金基本可抵消每月还款。
今年春节,小英特别开心,“我们家买的房子已涨到45万澳元了。照这个速度,我完全可以免费去墨尔本留学了。”
用钱生钱
每年的理财博览会都少不了老邵,他自嘲是专来“轧苗头”的,专盯另类投资,今年他找到了最新的乐趣——人民币收藏。用他的话说,用钱生钱。
年近退休的老邵过去几年都在股市中挣扎,心里很郁闷。今年6月,在一次和朋友的聚会中,他偶然听到了一个全新的投资品,人民币收藏,顿时让他眼前一亮。学了几天,他自己先跑到上海最大的钱币市场——卢工邮市,以每张加5元的价格买了500张人民币百元大钞。但没想,这却成了一笔学费。“买后才知道,按捆钞纸颜色还有‘花腰’、‘白腰’之分,我买的都不对。”
痛定思痛,老邵开始认真向朋友“拜师学艺”,慎言慎行,一个月便赚了3万多元。但谁想,接下来他买入了当时涨势喜人的2元纸币,起初价格为27元/张,不料现在竟跌至20元/张,老邵粗略估算账面亏损近4万元。“当时大家都非常看好,谁知价格说跌就跌。看来要想让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非得认真钻研,好好学习不可,否则赚得糊涂,输得更糊涂。”
如今,不断学习、慢慢积累了不少经验的老邵,逐步将自己的操作阳光化,争取家人的支持。老邵偷偷告诉记者,最近他投资的新一款人民币产品,才20天,所得“已经足够在松江买一间卫生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