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和使用工作的通知
-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 强化电力监控安全防护体系,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作的通知
- 挖掘数据要素 强化整合融通 推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 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召开2024年度浙江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厂网联席会议
- 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加速发展 上市公司加码布局
- 我国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
全市千余小区试点垃圾分类 预计年内人均生活垃圾处理减量5%
市绿化市容局、市文明办和市妇联12月6日联合宣布,今年“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的市政府实事项目目标已经达成:截至11月底,全市共有1080个居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生活垃圾日均处理量为18227吨,预计年内可实现人均生活垃圾处理减量5%。
上海通过“大分流、小分类”的方式推动垃圾减量。在垃圾分类上,根据市民生活习惯,确定了居民户内 “厨余果皮 (湿)”、“其它垃圾(干)”分类投放,居住小区“有害垃圾”、“玻璃”、“废旧衣物”专项收集的“2+3”分类方式,简化了垃圾分类的操作方式。目前,全市18个区县各有一个街道(镇)参与垃圾分类试点,共有50万户家庭正在实行垃圾分类。有关方面还为试点街镇的家庭开设“绿色账户”卡,定期开展“绿色星期六—社区资源回收日”主题活动,用各种小礼品奖励垃圾分类行为,激发市民积极性。截至11月12日,全市开展了近100场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宣传回收活动,参与人数逾2.7万人次;“绿色账户”设有学校活动点114个、政府企事业单位活动点126个,覆盖社区250个。
试点中,很多区县细化了垃圾分类的操作方式,提高了居民源头分类投放率。浦东新区为参与试点的小区完善各种分类设施设备,包括增加近7万只居民家用厨余垃圾分类桶、赠送1364.3万只可降解厨余垃圾袋、增加9179个小区厨余垃圾收集桶和其他分类桶,并改造64座垃圾箱房和7座小区站。嘉定区采取“源头分类投放、中转分拣压缩、末端分类处置”三个环节进行分类运作,并设置废旧衣物、玻璃、可回收物容器供居民投放,再由小区分拣员负责进行粗分拣。
垃圾分类后末端处置的方式也得到完善,各种垃圾各得其所,“分类后又打包在一起统一处理”的现象已基本杜绝。经过分类后,湿垃圾经特别处理,转变为饲料、肥料等产品;干垃圾中的有毒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玻璃、废铜烂铁等可重复利用的资源进入回收体系,废旧衣被等由专业公司进行处理回收;其余垃圾则用于焚烧发电或统一填埋。绿化市容部门还透露,为进一步提高末端处置能力,本市按照“一主多点”的规划布局,市区两级政府大力推进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建设。目前,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已开始设备安装,综合填埋场一期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其他区县则设置了多个处理点,其中浦东新区在美商生化处理厂开辟了专门车间处理厨余果皮,松江、金山引进大型生化处理设备集中处理居住区分出来的厨余果皮。
明年,上海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还将在菜场、学校、公园等场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