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金苹果:孤独的创新

作者:    时间:2012-04-05 09:16:55    浏览:

 去年至今,钢铁行业低迷,甚至出现“一斤钢不抵二两猪肉”的说法,有的钢企无奈搞起“副业”。作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钢铁企业宝钢,靠什么过冬?

  大环境虽冷,但最近宝钢重大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易拉罐钢、油井管、节能高效“后处理”等叫好又叫座。宝钢这一系列创新成果背后,创新体制改革的脉络清晰可见:集中一切有利于创新的资源,开拓没人走过的荆棘道路。“越是困难时,越要靠创新。”宝钢集团党委书记刘国胜说。

  曾经十年磨一剑,宝钢自主研发汽车板,改变中国汽车产业;近年,取向硅钢、高强钢等创新成果,都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但拳头产品再有分量,却只是“外国人不给、我们被逼着突破”的跟随式创新。如今,宝钢人清醒意识到,要占领创新高地,不能一味亦步亦趋。

  世界冶金工业发展了数百年,在当今尚无现成创新范例的产业变革最新前沿领域,宝钢人敢不敢想、敢不敢做?

  拓荒者得宽容:每年“算效益”变成“看未来”

  李俊,在宝钢冷轧厂当了17年的现场首席工程师。被称为“一线博士”的他17年如一日,引进、吸收、消化、自主研发。

  两年前,他离开生产现场,进入宝钢研究院,带着10多人投入到冶金“后处理”领域。李俊告诉记者,过去的研发团队跟着项目走,一个项目研发做完,现场投产,团队随之解散;如今,他成了宝钢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创新不再为单个项目所限,而是不走到“后处理”领域的世界前沿,团队永不解散。

  去年,李俊带队研发的新一代节能高效后热处理技术启动,成为当年钢铁行业唯一一个国家优先支持项目;今年,他们又开始攻关解决钢铁业后处理污染的世界级难题。这些课题,道路漫长,意义却深远。

  “我们也曾不敢冒险、不敢做太前沿的事。”李俊说,过去围绕单个项目做研发时,失败很难被容忍,导致研发团队往往避重就轻,弃长远而择眼前。如今,研发团队被赋予“随时喊停”的权力,过去罕见的项目“半途中止”、“调转方向”等情况,现在变得很平常。

  以往年度考核时,考量研发人员需要“算效益、算贡献”,现在却是“看进展、看未来”:像李俊这样的团队,公司定下三年发展目标,每年考评目标进度,哪怕重大创新暂时带不来一分钱利润,也会着眼未来,给予激励,让创新更符合客观规律。

  “要成为全球钢铁技术的领先者,极其不容易,所以亟需一个鼓励创造创新的环境。”刘国胜表示,目前,宝钢上下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共识:没有一次次的失败、一步步的摸索,“人无我有”的重大创新,将永远无法实现。

  领军者作主导:让听得到炮声的人指挥战斗

  李俊领衔的团队,就是宝钢创新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宝钢将“一人带起一支研发团队”的模式称为“金苹果”计划,以汽车板为龙头,炼钢、热轧、冷轧、后处理五个领域,连续播下五颗“金苹果种子”,聚焦“不掌握就会落后”的核心技术。

  第一个成立“金苹果”团队的汽车板领域,是宝钢的产业支柱。“要动,就从支柱开始动。”刘国胜指出,宝钢汽车板虽然市场份额很大,但国际地位不高,尚未打入豪车市场。怎么办?

  不能仅仅靠一两件产品创新,必须拿出一系列超过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宝钢汽车板“领军人物”王利博士坦言,他们目前专注的研发领域,国际上没有成熟产品,也无任何标准,只是存在于学术界的一连串概念。

  踏上超越之途,创新活动会失去参照物,宝钢依赖的,唯有人才。

  “就是要让听得到炮声的人来指挥战斗”,“金苹果”建队秉承这样的核心理念。比如,过去实验室进博士易,进大专生难,但实验室既需要博士,也需要有现场经验、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人,宝钢就根据“领军人物”的意见,打破陈规。

  又如,研发项目做什么、不做什么,“领军人物”就是拍板者,管理部门变成服务者,帮助研发者找资源、做协调,让创新团队无后顾之忧。

  创新环境宽松,失败可以容忍,“金苹果”领军人物们却表示压力远远大过从前。“如果宝钢冷轧领域一直落后世界先进水平,那就是我们团队的责任,更是我李山青的责任。”冷轧领域领军人物李山青博士表示,过去研发可以挑些力所能及的事做,“现在整个领域都是你的,逃也逃不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