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和使用工作的通知
-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 强化电力监控安全防护体系,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作的通知
- 挖掘数据要素 强化整合融通 推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 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召开2024年度浙江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厂网联席会议
- 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加速发展 上市公司加码布局
- 我国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

为绿色建筑业提供新一轮发展机遇
“大力推广和发展绿色人居、节能建筑,建设宜居低碳的和谐城市,才能建成‘美丽中国’。”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军表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预示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绿色人居及建筑节能产业巨大的发展机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佐军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才能符合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推动建筑的低碳化、节能化。
住建部科技委副主任李秉仁表示,发展绿色建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建筑节能。目前建筑能耗已经占到我国社会总能耗的30%,还在不断地增长。
“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低碳问题不可忽视,既要搞好城镇化建设,又要做好低碳发展之路,这是每个城市都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志认为,“必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着力推进能源结构由高碳、黑色能源结构向低碳、绿色能源结构的根本转变;全面探索低碳发展模式,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由工业文明最高代价生态外生经济模式向生态文明最低代价生态内生经济模式的根本转变。”
按照“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期,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1.5%。专家指出,按照“十一五”期间城镇每年新建建筑面积推算,“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累计新建建筑面积将达到40亿至50亿平方米。
数据显示,2011~2013年,我国每年建筑节能市场规模可达5000亿~5600亿元。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我国建筑节能的市场规模非常大,而且由于建筑节能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2020年前,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
中国房地产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认为,目前我国所执行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讲,仍然较低,未来我国的建筑还要向更高的节能目标发展。
早在2006年,我国就制定了首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累计评价项目数量近500个。然而,“十一五”以来,特别是从“十二五”开始,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随着绿色建筑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各行业、各类别建筑践行绿色理念的需求不断提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绿色建筑实践及评价工作的需要。因此,从2011年开始,住建部有关部门对该标准进行修订。
近日有消息透露,住建部正在酝酿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稿),有望10月正式出台。据悉,与该标准的2006版相比,修订稿或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而评价方面,则明确区分了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并采用了评分的方法,以总得分率确定评价等级。
按照《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我国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这预示着中国绿色建筑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如果没有与实际接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再宏伟的规划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此次酝酿出台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以看作是绿色建筑行动规划进入实质性实施的开始。”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建筑已与工业、交通并列为三个“耗能大户”。我国每年新建的20亿平方米的建筑当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近500亿平方米建筑,其能耗已超过5亿吨标准煤。
“中国绿色建筑比例尚不足1%,核心技术缺乏、社会认知度不够、节能标准偏低、政策配套不完善等被认为是阻碍绿色建筑普及的绊脚石。”中国绿色建筑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
此外,绿色建筑在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有些项目在设计阶段获得了很高的节能评价,但是到运营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营能力,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节能减排目标。”上述专家如是说。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曾贤刚表示,应加强绿色建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注重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
(王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