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2013年工作计划

作者:chinazz    时间:2013-11-25 09:12:20    浏览: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局年。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围绕行业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主线,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确保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是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继续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一是优化现代集疏运体系,提高港航物流服务能力。继续推进港口、内河航道、疏港通道、航空枢纽等设施建设。加强对水水中转业务的政策引导,拓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市场。深入推进上海口岸通关无纸化工作。争取浦东机场实施国际与国内90分钟通程联运中转。拓展机场综保区保税货物与口岸货物同步运作规模。二是加速航运资源在沪汇聚,拓展综合试验区功能。推进建设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积极争取船舶油污损害理赔中心落户上海。推动成立上海航运业联合会。进一步放大洋山船舶保税登记、启运港退税、融资租赁、国际中转集拼等试点政策效应。争取浦东机场开展货邮集拼中转试点。完善航运运价指数体系,推动航运运价交易平台规范运作。三是优化航运中心建设环境,促进推动邮轮产业发展。开展两岸班轮、国内班轮运价备案制度研究,构建航运市场、进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全面启动“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实现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对外开通启用。研究开发邮轮运营航线,争取直航台湾的邮轮航线常态化。
  (二)继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2013年全市安排重大工程正式项目87项,力争新开工12项,基本建成11项,总投资与上年基本持平。一是重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洋山深山港区四期工程和浦东国际机场第四、五跑道建设前期工作,启动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造和虹桥机场东航基地(西区)二期配套工程。推进大芦线二期、杭申线航道、赵家沟东段等内河航道整治。抓紧开展沪通铁路、沪乍铁路、北横通道、S7公路等前期工作。继续推进S6高速公路、嘉闵高架南北延伸等道路建设。积极推进轨道交通8号线三期、9号线南延伸段、10号线二期、13号线一期、17号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建成11号线二期和12号线、16号线部分区段。启动沿江通道、周家嘴路隧道工程建设,推进长江西路隧道、虹梅南路-金海路通道建设。二是协调推进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一批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长兴岛造船、汽车城、临港产业区等重大产业集群发展;服务航空发动机、商用飞机等项目的建设;做好能源建设、提升市级医疗设施能力建设等一批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工作。三是加快推进郊区新城、新市镇、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郊区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城综合功能;继续梳理打通一批区与区的断头路。组织实施农村村内道路桥梁改造,组织实施农村村内道路桥梁改造,全年农村桥梁改造计划开工1000座、竣工500座,完成农村村内道路改造1000公里。研究制订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名镇名村保护和管理工作。启动开展郊区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试点。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改造、提升能级”,完成100个村庄综合改造任务。
  (三)下更大力气狠抓城市运行安全。一是继续强化工程建设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分级分类管理,各类建设工程力争全部纳入有序监管。实施好新出台的合同备案办法和施工分包办法,开展重点工作稽查,严查违法分包和转包行为。监理报告实现工程项目全覆盖,推进监理费专户储存和按绩结算。深化招投标监管,大力推进电子化招投标。进一步开展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加大企业清出力度,探索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二是优化城市交通运行安全。深化行业专项整治和隐患治理,开展轨道交通、省际客运、道路危品运输等行业的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安全评估后续整改工作。推进水陆危品运输行业、道路旅客运输、城市交通等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三是加强城市设施维护管理。实施道路、桥梁隧道三级检查检测制度,关注越江桥隧、大型地道的运行安全,重点防范隧道火灾、低温下冰雪灾害以及台风汛期水灾等。强化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的一体化管理。继续加强养护维修作业安全监管。加快燃气隐患管网的更新改造力度。加强检测巡查,确保水厂、堤防、泵闸、海底管线等设施设备安全。推动建立生活垃圾设施运营监管体系,控制污水厂污水处置和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置的次生污染。四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预案及演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对玻璃幕墙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置预案和责任制度。加强水上应急管理建设。做好全市防汛能力评估工作,加强防汛隐患排查整改,提升防汛防台应急管理水平。
  (四)多渠道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一是稳步推进住房保障工作。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旧住房改造共10.5万套,基本建成10万套。进一步优化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利用“退二进三”等存量土地建设保障性住房,严格执行在普通商品住房中按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供应的适配性。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和适当放宽实物配租供应范围,优化共有产权保障房、公共租赁房的申请分配,构建各类保障性住房用途管理平台,加强各类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建立健全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供应和管理机制。拓展保障房建设融资渠道,扩大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范围。二是加快大型居住社区市政公建设施配套。贯彻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建设导则,落实新一轮大居外围大市政配套建设支持政策,加快前期手续办理,推进大居内部和外围市政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住宅已交付使用基地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优质配套资源落地,满足入住居民的基本需要,推动新建保障性住房形成有效供应。三是继续推进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重点推进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积极推进郊区城镇棚户简屋改造,开展“城中村”改造试点。全年力争完成70万平方米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的改造任务,受益居民约3万户。研究完善旧住房综合改造的支持政策和资金补贴机制,启动3.9万套旧住宅成套改造、厨卫综合改造、屋面和相关设施改造工程,完成各类住宅修缮工程1000万平方米。加大农村低收入户危旧房改造推进力度,确保完成全年改造任务。结合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积极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坚决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五)协调推进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一是制定颁布新一轮交通发展白皮书。编制完成并正式发布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明确未来十年上海交通发展的战略政策导向。在坚持公交优先战略、交通先导战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提升交通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确保道路交通拥堵状况总体受控。进一步完善小客车额度拍卖政策,抑制车牌价格非理性过快上涨。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公交优先战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制订出台本市贯彻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积极参与创建“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制订分年度计划并推进实施。做好轨道交通11、12、16号线部分区段的开通试运营准备工作。落实路权优先、信号优先,大力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提高地面公交的可靠性和便捷性。三是聚焦交通热点难点问题。依托交通协调保障联席会议,建立常态推进落实协调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积极缓解停车难问题,差别化调整停车配建标准,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合理设置临时或限时道路停车场。进一步提高邮政普遍服务质量,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本市快递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促进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工作,确保安全、有序、畅通。完善长三角区域ETC互联互通工作,进一步提高ETC车道通行效率。保持非法客运打击整治力度,维护交通营运市场秩序。
  (六)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加强市政设施管理。推进市属道路和桥梁路面整治、绿化更新等工程,督促加强区属道路养护管理。健全运转高效的路网管理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养护监管等方面运用,将城市道路市政专业网格化巡查范围延伸至越江设施。研究建立公路网格化巡查机制。推动大中修项目实施。整合城市道路和公路的考核体系,推行上海市道路管理绩效评价,探索路政管理新机制。二是切实提高市容管理水平。依托市市政市容管理联席会议平台,强化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违法建筑、无序设摊、户外广告等城市管理各类难题顽症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行业和部门的协同联动,推进城市环境面貌持续改善。研究应用市政市容环境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充分掌握城市运行动态,建立完善常态化的信息流转机制,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机制。三是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城市网格化管理、12319城建服务热线等系统平台的作用,做好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对接。积极推进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效能,进一步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四是加强公共建筑和住房维护管理。研究完善公共建筑管理体制,加强对各类公共建筑的日常管理。把住宅修缮工程纳入统一平台,推进直管公房全项目修缮等各类型住宅修缮改造项目。完善物业管理市场机制,做好售后房物业收费调价工作,逐步解决同一小区、同一服务、不同收费的问题。培育社会第三方中介组织,协助社区指导业委会组建和运作。研究完善保障性住房物业服务模式,探索符合大居社区地域特点和保障对象需求的物业服务、社区管理模式。
  (七)促进行业创新转型发展。一是推进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筑发展。完善激励和引导政策,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进程,力争全年再落实180万平方米;继续落实土地出让按比例实行全装修住宅的要求,加强全装修住宅设计管理工作。推进本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完善市级平台功能,抓好试点项目推进。推动建筑领域资源综合利用,加大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工程的推进力度。二是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推进公共交通智能化,改善慢行交通环境,开展公共自行车政策研究,扩大试点范围。推进节能低碳技术应用,开展隧道、道路建设和养护节能示范工程。扩大新能源公交车的营运规模,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开展飞机、船舶节能技术改造,推广船舶岸基供电和机场地面设备替代APU应用,推进老旧船舶提前报废。三是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外环生态专项等结构性绿地建设,新建绿地1000公顷,完成立体绿化3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35%。启动新一轮林业三年政策,新建林地1.2万亩。新创建命名林荫道30条,全面完成100条林荫道创建任务。加强供水服务保障,推进陈行水库嘉定支线、闵奉原水工程等工程建设,启动青草沙水库与陈行水库连通管工程,完成东风西沙水源地建设。继续推进白龙港区域南线污水输送干管完善工程,建成白龙港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推进11座郊区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和同步升级改造,启动200公里河道整治工作。四是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减量,基本建立城市化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实现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递减5%目标。进一步落实“一主多点”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推进郊区(县)垃圾末端处置设施以及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环卫中转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2.2万吨/日。推动建筑装修垃圾、大件垃圾等专项垃圾的定点消纳和资源化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界面,积极稳妥地下放事权,落实区县城市维护投入机制,加强对区县的指导和培训,进一步强化街镇建设交通管理职能。继续推动政企分开,做好申通地铁集团、养护企业等划转、与久事集团共管交通卡公司等后续工作。强化行业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建设市场稽查机制。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机制,提升网格化部事件监督发现、处理处置水平。把握“营改增”新一轮扩围机遇,做好建筑安装、邮政等行业“营改增”试点准备。研究建立公益性服务行业一线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二是完善法规制度保障。配合市人大及有关部门,制订修订建筑市场管理条例、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法制化工作,推行行政审批自由裁量基准,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业法规、政策等执行检查和后续评估,开展“十二五”相关规划的中期评估。加快完善工程建设等行业信用体系,健全守信受益、失信惩戒机制。三是加强信息科技支撑。进一步理顺科技管理体制,构建科技工作协调管理和行业科技资源统筹管理平台。完成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建设工程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建设,推进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开展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工程建设,启动空间地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扩大公交车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全面完成98个公园绿地无线局域网覆盖任务。四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围绕“两高一少”的目标,努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和网上审批。积极推进建设交通系统内政务信息化平台联网和信息共享,全面提高行政效率。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以公共财政、公共权力、公共资源和公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等为重点,依法全面实施政务信息公开,重点推进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行政审批及收费、招投标、征地拆迁等信息公开,不断提高行政透明度。
  (九)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一是切实改进作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认真落实、严格执行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规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开展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联系社区提案建议整改落实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健全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制度,将下基层开展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目标。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改进机关作风,整治“庸懒散软”不良习气。加强对干部作风和效能的考核,提高基层单位、服务对象的评价权重,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肃处理推诿扯皮、态度冷漠、责任心缺失的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深入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到基层”活动。二是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骨干队伍,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扩大后续效应。试点在区县、乡镇建立干部培养锻炼基地。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干部队伍日常考核和监督。检查“十二五”人才规划具体任务落实情况,加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大现代服务业人才和城市管理人才开发力度,形成城市管理人才开发目录。完善行业紧缺急需人才的专业岗位评估机制,做好引进人才的绩效评估,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三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基础,增强活力。建立健全党员承诺践诺、“三亮三比三评”、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等制度,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深化资源整合型党建工作,抓好工地建设等与社区党建联建,注重在解决突出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上见实效。加强机关党建,深化“创建学习型党支部、争当学习型党员”活动。完善基层党的组织体系,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完成好第二轮与市郊经济相对困难村的结对帮扶工作。四是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践行行业“安全、诚信、为民、和谐”的价值追求,切实提高行业凝聚力、执行力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将社会管理的要求融入到行业文明创建中,拓展公众参与的活动项目,推动志愿服务行动规范化、制度化,促进行业与社会市民共建共创。加强新闻宣传,抓好媒体服务,发挥“上海建设交通”等政务微博的平台作用,引导舆论,凝聚共识。加强舆情收集、分析和研判,健全完善舆论监督整改工作。推动夏令热线常办常新,不断提高窗口行业社会满意度。五是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抓好惩防体系建设2008—2012年工作规划落实情况的检查,研究制定新一轮惩防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巩固深化专项治理,重点推进建设市场监管、公务用车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全面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抓好防控措施的检查落实。加强党务公开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务公开工作质量和实效。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加大办信查案工作力度,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六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全力化解信访突出矛盾。坚持用党的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大力推进信访突出矛盾化解。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探索信访代理、第三方参与。进一步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突出矛盾排查、初信初访三级督办等工作推进机制,将责任层层分解,工作落实到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实事求是、耐心细致地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加强与各区县、各部门的沟通和工作联动,加强对矛盾化解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力争使建设交通领域全市性突出矛盾得到进一步化解或缓解。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