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和使用工作的通知
-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 强化电力监控安全防护体系,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作的通知
- 挖掘数据要素 强化整合融通 推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 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召开2024年度浙江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厂网联席会议
- 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加速发展 上市公司加码布局
- 我国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

东莞绿色建筑可先建立示范性工程
近年来,节能降耗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命题,新常态下的绿色建筑的发展日渐流行。日前,“热带与亚热带绿色建筑技术”国际学术沙龙在东莞举办。在沙龙会上,业内多位知名专家就东莞实际情况,讲述了如何借鉴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先进绿色建筑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动本地绿色建筑的发展出谋划策。
绿色建筑发展需因地制宜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刘少瑜教授阐述了绿色建筑不仅是技术和材料的应用,而是设计结合自然,建筑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绿色建筑发展进程中,新加坡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早、设计领域范围广,推行力度大,并在国际上取得一定成绩。
早在2005年,新加坡建设局就推出了“绿色建筑标志计划”,旨在保证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使设计师、开发商和承建商提高环保意识。在此基础上,新加坡学术界提出“花园在城市”的概念。刘少瑜表示,“花园在城市”指的是规划、建筑和人三者的关系,设计要结合自然,建筑围绕树木而建设。
随后,刘少瑜教授就新加坡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如何嵌合城市功能谈及了自身的看法,他举例说道:“学校是围绕树木建设的,在学校里,室内和室外设置很多过渡的小花园,同时配备了生态交通设施基础、智慧城市体系、生态餐饮措施等多种配套。在融合自然的过程中,满足了人的日常的需要,做到建筑、人、自然协调发展。”
随着新加坡各项政策的推进,绿色建筑项目从原有的17个到现在1600多个,约486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占新加坡总建筑面积的20%。
绿色建筑在莞规模化发展需经历较长过程
绿色建筑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当中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中国却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深圳、北京等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中,绿色建筑标准已成为新建建筑规划、审批的必要条件。
至于绿色建筑是否能在东莞大规模铺开,刘少瑜教授表示,按照东莞的气候特征,绿色建筑是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东莞可先选取某个点,按照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建设宜居的示范性工程,若可行,可铺开发展。另外,东莞要全面铺开绿色建筑,要实现低门槛、平民化,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群众积极参与。”
刘少瑜教授认为,一个城市要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譬如让开发商和设计师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消除他们的顾虑等,这需要政府部门积极推动。
来自香港城市建筑师事务所张智栋曾表示,做绿色建筑不是简单的采用主动性技术,更重要的是对设计工作的整合。通过设计为枢纽,将主动技术和被动技术整合起来,针对每一个场景,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策略,让绿色建筑对环境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张智栋认为,现今,国际上有多部主流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这些评价标准都是根据所属区域的特性定制的,当地要发展绿色建筑不能盲目跟从。
据了解,东莞市政府在早前已经大力扶持绿色建筑的发展,并给予资金的资助。2013年底,东莞出台《东莞市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出连续三年、每年1000万元对建筑节能工作进行资助(奖励),其中每年安排绿色建筑奖励总额不少于300万元。
■名词解释
主动技术:通过机械设备干预手段,高效的设备选用和优化的设备系统设计、为建筑提供采暖空调通风等舒适环境控制、实现节能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
被动技术: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实现建筑能耗降低的节能技术,具体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