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的奇葩之处

作者:chinazz    时间:2015-12-29 09:12:15    浏览:

    如果说将要创下“全球罕见第一拆”的天津水岸银座,多少有点反腐阵痛的“止血”意味,那么,西安一个月前建成才16年的118米高楼被爆破拆除、郑州建成5年的天桥被整体拆卸,便是十足的瞎折腾。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估测,仅“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拆除的建筑面积约为4.6亿平方米,按每平方米成本1000元计算,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导致的浪费就达4600亿元。

1年4600亿元,5年就是2.3万亿。问题是这只是个正在进行时。随着“中国第一拆”隔段日子就被打破纪录,中国大地拆了建、建了拆的闹剧,就像一出出正在上演的悲剧,劳的是命,伤的是财。然而奇葩的是,明明是悲剧,却生生地被一些地方拆出了莫名其妙的喜剧效果来,似乎拆除的是落后与腐败,新建的是进步与未来。丧事当成喜事办,不仅没听说有人为之承担责任,反而在拆了再建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又一次向舆论社会伸出了“邀约掌声”之手。如此荒诞,是令社会民众雪上加霜的一种痛心,它远远超出了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建了拆、拆了建的成本。

新华社在昨天的报道中例举了多地屡见不鲜的“短命建筑”,云南河口斥资2.7亿元建设的“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在建成3年后,花费3亿元拆除;建设投入约8亿元、曾是亚洲最大室内足球场的沈阳绿岛足球场,在使用不到10年后因“使用率不高”被爆破拆除……全国因为商业利益、形象政绩等原因严重不合理拆除的短命建筑占了55%。而大多数早夭的建筑,并非全出于质量问题,很多是规划跟着领导变,一任干部调一回;有的是GDP不够,用形象工程来凑;有的则是化土成金,卖地生财。

建的时候是政绩,前一任领导邀过一回掌;拆的时候也是政绩,又请一回功。这么糟蹋着社会的财富,明明是对社会和人民的犯罪,这种荒唐的政绩观,将权力的任性彰显得无以复加。

不能说所有的短命建筑都有腐败问题或者政绩观问题,但事实证明,权力没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城市建设的规划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可保障的法治地位与科学规范,就会沦为任人打扮、任人把玩的“小三”。

建了拆、拆了建,即便是权力单纯意义上的图谋政绩,也是不可饶恕的一种腐败。但与那些以政绩的名义行利益勾兑的腐败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了。它完全有可能将一块地的寻租空间,在不同的权力者手上各自刷新了一次。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众多问题官员,许多都是以这样的前仆后继的姿势落马的,既伤害了党和政府的权力形象,也伤害了法治的尊严,伤透了民众的心灵。

一幢大楼的拆了建、建了拆,这是以前官员在餐桌上的浪费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在规划与建设的法治监管上,眼下似乎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力度,以致于呈现出比着拆、赶着拆的畸形政风。

可以说,每一幢短命建筑的轰然倒地,决策者拍手叫好,而老百姓却无法高兴得起来。权力的责任一天不陪绑在这些高大建筑的存亡命运上,拆多少建筑,都是在拆党和政府形象的台,在拆法治的台。从这个意义来说,纳税人心疼的,已经不只是钱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