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和使用工作的通知
-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 强化电力监控安全防护体系,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作的通知
- 挖掘数据要素 强化整合融通 推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 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召开2024年度浙江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厂网联席会议
- 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加速发展 上市公司加码布局
- 我国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
短命建筑的奇葩之处
如果说将要创下“全球罕见第一拆”的天津水岸银座,多少有点反腐阵痛的“止血”意味,那么,西安一个月前建成才16年的118米高楼被爆破拆除、郑州建成5年的天桥被整体拆卸,便是十足的瞎折腾。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估测,仅“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拆除的建筑面积约为4.6亿平方米,按每平方米成本1000元计算,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导致的浪费就达4600亿元。
1年4600亿元,5年就是2.3万亿。问题是这只是个正在进行时。随着“中国第一拆”隔段日子就被打破纪录,中国大地拆了建、建了拆的闹剧,就像一出出正在上演的悲剧,劳的是命,伤的是财。然而奇葩的是,明明是悲剧,却生生地被一些地方拆出了莫名其妙的喜剧效果来,似乎拆除的是落后与腐败,新建的是进步与未来。丧事当成喜事办,不仅没听说有人为之承担责任,反而在拆了再建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又一次向舆论社会伸出了“邀约掌声”之手。如此荒诞,是令社会民众雪上加霜的一种痛心,它远远超出了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建了拆、拆了建的成本。
新华社在昨天的报道中例举了多地屡见不鲜的“短命建筑”,云南河口斥资2.7亿元建设的“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在建成3年后,花费3亿元拆除;建设投入约8亿元、曾是亚洲最大室内足球场的沈阳绿岛足球场,在使用不到10年后因“使用率不高”被爆破拆除……全国因为商业利益、形象政绩等原因严重不合理拆除的短命建筑占了55%。而大多数早夭的建筑,并非全出于质量问题,很多是规划跟着领导变,一任干部调一回;有的是GDP不够,用形象工程来凑;有的则是化土成金,卖地生财。
建的时候是政绩,前一任领导邀过一回掌;拆的时候也是政绩,又请一回功。这么糟蹋着社会的财富,明明是对社会和人民的犯罪,这种荒唐的政绩观,将权力的任性彰显得无以复加。
不能说所有的短命建筑都有腐败问题或者政绩观问题,但事实证明,权力没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城市建设的规划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可保障的法治地位与科学规范,就会沦为任人打扮、任人把玩的“小三”。
建了拆、拆了建,即便是权力单纯意义上的图谋政绩,也是不可饶恕的一种腐败。但与那些以政绩的名义行利益勾兑的腐败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了。它完全有可能将一块地的寻租空间,在不同的权力者手上各自刷新了一次。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众多问题官员,许多都是以这样的前仆后继的姿势落马的,既伤害了党和政府的权力形象,也伤害了法治的尊严,伤透了民众的心灵。
一幢大楼的拆了建、建了拆,这是以前官员在餐桌上的浪费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在规划与建设的法治监管上,眼下似乎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力度,以致于呈现出比着拆、赶着拆的畸形政风。
可以说,每一幢短命建筑的轰然倒地,决策者拍手叫好,而老百姓却无法高兴得起来。权力的责任一天不陪绑在这些高大建筑的存亡命运上,拆多少建筑,都是在拆党和政府形象的台,在拆法治的台。从这个意义来说,纳税人心疼的,已经不只是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