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和使用工作的通知
-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 强化电力监控安全防护体系,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作的通知
- 挖掘数据要素 强化整合融通 推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 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召开2024年度浙江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厂网联席会议
- 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加速发展 上市公司加码布局
- 我国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

我国建筑垃圾排放总量惊人
据介绍,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总体情况和处理上面临问题突出,近几年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总量约为35.5亿吨之间,占城市垃圾的比例约为40%,产量惊人。以北京为例,其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多达4000万吨。如此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我国处理建筑垃圾的方式目前主要仍为填埋与露天堆放,处置方式单一,易产生大量环境问题,并占用宝贵土地资源。因为我国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对其管理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各地方政府也对建筑垃圾处置企业缺乏热情,同时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仍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化模式,也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导致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企业数量太少,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远落后发达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资源化率95%,只有不到5%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基于以上情况,我国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显得尤其迫切。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目标是至“十二五”末,即2014-2015两年时间,实现全国大中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0%,其他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5%。在“十三五”时期,充分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同时不断完善对建筑垃圾处理利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大中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预期达到60%,其他城市预期达到30%。
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向2.0过渡
为完成建筑垃圾资源化目标,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议,在政策方面,应健全促进建筑垃圾处置利用的法律法规体制,升级我国建筑垃圾处置利用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改革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业组织管理体制,制定鼓励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设用地管理体制。市场机制保障方面,应建立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管理机制,强化“源头控制、全程跟踪”的建筑垃圾减量化机制,形成“谁污染、谁付费”的建筑垃圾处置定价机制,形成企业为主体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合作创新机制,形成大项目带动、标杆工程引导的示范激励引导机制,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信贷支持机制。
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模式分为1.0模式和2.0模式。其中,1.0模式即以现场移动设备处置和填埋为主,主要产品为低品质砂石,处置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没有形成被市场认可的商业模式;2.0模式即以固定设施处置为主,主要产品为合格的砂石、各种砖、非承重板材、无机料,资源化率一般在80%以下,且未资源化部分产生严重二次污染,盈利模式以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撑为主,没有补贴不能正常运营;3.0模式,即以固定设施处置为主,主要再生产品向多种类、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资源化率平均在95%以上,资源化过程基本实现污染物达标,盈利模式可以不再依靠政府补贴而进行市场化运营。
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为,目前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主要是1.0模式向2.0模式过渡,而世界发达经济体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模式正在从2.0向3.0过渡。
据介绍,借助互联网的兴起,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一体化项目已经开始4.0模式的设想与研究,即在3.0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三个100%的技术标准与水平,再生产品附加值更高、更绿色环保,并能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将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施工、数字化制造、网络化融合、智能化生产与管理,将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3D打印技术进行高度融合。建立五个大的信息平台,为政府质量监督部门提供智能化查询监测平台,为城市管理执法部门提供物流动态监管、调度平台,为环保部门提供环境指标监控报警平台,为建筑施工企业、建材生产企业、物流企业提供及时多方协作平台,为项目与政府碳交易管理部门对接碳足迹采集跟踪,碳交易管理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