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建筑”起步比发达国家晚15年

作者:chinazz    时间:2010-09-28 10:08:16    浏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中心副主任袁镔告诉本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筑业悄然发生了一场革命,它以绿色建筑为载体,在规划、设计、施工乃至后期管理,都发生了关键性的变革。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绿色建筑起步晚了15年。

    袁镔说:“鼓励开发商修建绿色住宅,政府要扮演非常重要角色。”本刊记者曾采访旧金山的政府官员,得知旧金山市规划局在2006年出台了一项政策:如果新建或改建的项目符合LEED金奖(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制定的“能源暨环境领先设计评估准则”,从5个环保角度对建筑进行评估,根据得分建筑可被定为4个级别:基本级、银奖、金奖、白金奖的认证标准,规划局将提前6个月通过审批,以鼓励开发商们修建绿色建筑。投资额巨大的工程,提前6个月开工意味着资金能够尽快周转。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旧金山有获得LEED认证的绿色建筑44座,跻身“美国十大绿色之城”。英国的英格兰、威尔士规定,根据住宅的能耗为住宅评出A~G级,从2007年起所有住宅出售时必须具有“能效评估证书”,就像冰箱、洗衣机、洗碗机上贴的能耗标签。

    袁镔说:“最近几年,财政部拨出专款支持建筑行业使用新能源,每平方米补贴60元,1万平方米就是60万元,每年都有几十个项目获得财政部的支持。科技部也有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这样外保温技术、外窗技术、太阳能利用等技术才能推广、认可。辽宁省的住宅大面积使用地热,效果非常好,就得益于良好的政策与体制。”

    开发商普遍有几个顾虑,建筑一泛绿造价就会高,绿色建筑似乎是高标准、高技术、高投入的“三高”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开发商也担心出现前所未见的问题影响工程进度;买房者不喜欢,开发商必须做出妥协。买房人不愿为“绿色”买房,开发商便勉强按法规的最低标准去做。英国有数据称,绿色住宅比普通住宅造价高20%;由于政府对绿色建筑没有额外的补贴或政策优惠,这部分费用只能由开发商自己消化。经济因素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发展,成本和收益问题是绿色建筑可行与否的关键。一位地产集团的管理人员对本刊说:“如果下面两个问题能给开发商明确的答案,一我要承担哪些风险,二我能否看到明确的利润回报,那么造绿色住宅的积极性就会高很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林波荣很质疑绿色建筑的成本核算。他说:“美国曾有机构对60栋建筑进行成本核算统计,其中30栋绿色建筑、30栋非绿色建筑。结果证明,单纯依据成本很难判断是否为绿色建筑。而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协会组织完成的最新调查发现,建筑专业人员和房地产专业人员将绿色建筑的成本过高估计达300%。绿色建筑追求的不是唯一性能指标,因此技术成本的增加会因项目而异,所以前面所说的调查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具有多少参考意义。首先,基于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星级或一星级绿色建筑,或者是参考国外标准的铂金或银级绿色建筑,它们的绿色目标、性能不同,成本自然不同。其次,要比较技术成本的增加,首先要清楚参照物是什么。现在多数方案设计成本概预算本身就比较混乱,因此技术成本的变化很多时候被夸大或缩水。第三,即使评价的绿色等级相同,由于建筑‘先天条件’不同,成本的增加还是会有所差异。”

    袁镔和童悦仲明确表示,建筑追求低碳、绿色不意味增加造价,很多设计原本不合理,比如门窗设计、玻璃的使用,稍微改动就能实现绿色、低碳,并不需要斥巨资。

因为工作关系,童悦仲大概是中国看房最多的人,他发现当今的住宅设计中首要的问题是:窗墙比普遍过大,即窗户占的比例太大。“窗户造价比墙贵得多,传热系数比墙大,再好的窗,节能也不如外墙。所以在达到采光要求情况下,窗户不要开太大,特别是地处严寒地区的东北。”我国每年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节能型的绿色住宅更具有现实意义。

     林波荣认为,由于绿色建筑涉及专业庞多、技术体系复杂,因此成本的节约需要多专业从概念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而不是建筑师完成设计方案后再由其他专业工程师在其“准成品”上开展工作。如果不进行精专化的设计,绿色建筑很容易陷入简单使用高成本的技术和产品的困境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产品堆砌”和“技术冷拼”,最终以高成本作为代价。因此,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分析需要从全过程权衡,比如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必须在空调采暖系统中有所体现,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技术经济效益;而自然通风、遮阳等被动式技术的经济效益最值得关注和推广。在欧洲,也不乏评论家呼吁开发商、设计师不要只把热情、精力放在具有眼球效应的实验性项目上,它们不具备普遍意义,不足以成为房地产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主流的绿色住宅不该有那么多噱头,简单的绿色设计,比如节能灯、节水马桶、尺寸稍小的浴缸、给厨房预留出放分类垃圾桶的空间,更能打动消费者。

    万科集团则用工业化预制技术来降低绿色住宅的建造成本。先在工厂生产修建住宅所需的部件模块,然后运到工地搭建,这样做改变了传统施工方法,减少了污染排放、降低了木材使用量。住宅产业化,提高了钢模板等材料的重复利用率,能使建筑垃圾减少约83%,材料损耗约减少60%,可回收材料约增加66%,建筑节能达50%以上,施工周期也缩短了。

    开发商的利润空间

    在童悦仲看来,开发商建造绿色住宅的利润空间很大。他指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每平方米三四万元的房子很普遍,就是兰州好一点的房子每平方米也要1万多元。不计拿地费用,建筑安装造价只有2000元,结构造价几百元,开发商在生态、节能技术上做些投入,把住宅产品的结构设计指标做得高于现有的规范规定,对利润的影响微乎其微。绿色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比较高,别的住宅按规定设计使用年限是50年,如果你开发的绿色建筑提高了荷载取值,风荷载、雪荷载按100年来考虑,住宅的使用年限会提升到70年或100年,这就形成了新的卖点。”

    袁镔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盈利的可能。“如果绿色建筑都是高标准的,很难推广,要高、新技术结合。经济许可,可以用高端技术解决问题。但我国现有的情况是基础技术比较低,应该尽量适应。”比如新材料,是投入巨资开发新的环保材料,还是重新认识既有的材料?袁镔谈到稻草砖——把稻草中的空气挤压出去后做成的砖,防火标准完全达到了甲级墙的标准,造价不贵,具有色彩丰富、重量轻、体积小、保温、隔热、隔音等优良性能,在环保上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又可以自然降解,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负担。在水稻产区这种原料很丰富,极其便宜,目前稻草砖在东北、上海青浦县已得到推广使用。“稻草是最熟悉、最不值钱的东西,这么一加工谁能说它没有代表最环保、最新的科技成果?”

    袁镔的观点在英国得到了呼应。

德国建筑师、概念艺术家马丁•卡特瓦瑟(MartinKaltwasser)凭一己之力在伦敦南岸地区修了座120个座位的水母剧院(JellyfishTheatre),今年8月底已对外开放、演出。水母剧院距著名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步行10分钟的路程,用的材料有碎石、淘汰的家具、住宅的木门、重复利用的钉子……都是废弃材料和再生材料。从建造过程到外观,说水母剧院是艺术作品更合适,但它也表明,科学、艺术地运用既有材料是建筑实现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袁镔曾带领他的设计团队为山东交通学院设计过图书馆。考虑到教育单位经费少,袁镔说他采用了最经济的材料和技术,如遮阳、自然采光、中庭和边庭自然通风、围护结构高性能保温、水池替代冷却塔、地道风等。朝南的玻璃墙面用废玻璃管做遮阳带,代价很低。他在中厅设置了拔风烟囱,烟囱里安装了活动的百叶,冬天全部封闭起来,夏天开启后,热空气会往上升,加强了自然通风。他还设计了地道风:打了3条30~40米长的地道,自然风经过地道吹进来温度也降了下来。这几种设计投资都很低,夏天室内不用空调,节能效果非常显著。袁镔甚至细心地考虑到了装修时的浪费问题,他用素混凝土做柱子,减少了装修的面积,避免了装修材料、配件被遗弃、废置。这座绿色图书馆的造价每平方米约2200元,节能效果为普通学校建筑的1/3。

    美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菲尔•舍本(PhilSherburne)是做绿色建筑名利双收的典范。他专门开发生态社区,建造绿色建筑,在欧美绿色建筑业鼎鼎有名。本刊记者曾在他设计、建造的绿色住宅里住过一天。这栋住宅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纳帕谷,算得上“变废为宝”的典型:庭院的地面、道路由石块拼出,石块间隙填上沙子,沙子渗水性强,吸收了路面的雨水,防止路滑。各条甬道呈流线型排列,有的路旁竖起一人多高的木板墙,正好挡住向内窥视的视线,又没高到压抑的程度。这些木板是拆房屋、船只时废弃的木料,通常情况下它们的命运是被切碎成木屑,甚至粉碎为锯屑。室内,天花板、门用的是葡萄酒桶拆散的木块,地板是果园里死去的栗子树,旧金山海边打捞上的浮木做了餐桌。厨房里丢弃的食物被送进一个密闭的大容器,通过生物过滤净化系统,转化成肥料,撒进菜园里。日常生活用的是清洁能源,舍本打了300英尺深的洞,构建了地热系统,屋顶上铺了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能、暖气、冷气和热水。

    在房屋的设计上,舍本充分利用了纳帕谷充沛的阳光。餐厅朝南的墙壁高10英尺,屋檐向外伸出5英尺,光线进入充沛的同时不那么刺眼,从采光角度看,室内室外都很舒适。客房和浴室都开了天窗,照明用天光。客房内安装了运动传感器控制灯光的强弱,居住者离开房间,运动传感器便关掉电灯、壁炉,放下百叶窗。威尼斯风格的百叶窗用金属制作,遮光,保暖隔热,自动开关还可以调节叶片的角度和开阖的高度。夏天,如果室内温度达到37摄氏度,空调自动开启。

    舍本告诉本刊记者,他出生在俄勒冈州,父母经营奶牛场,他从小干农活,培养出对土地的热爱。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人类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怪圈:经济要不断地发展才能生存下去,而高速发展经济最终又会导致人类毁灭。他认为开发商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角色,于是改行做起了绿色建筑。

    纳帕谷的住宅是舍本最新的设计,他的代表作是上世纪80年代在西雅图附近Decatur岛上开发的一个生态社区。

小岛风景优美,当时的开发商计划在600英亩的土地上密密地建起520所住宅,还围着海湾修了防波堤,甚至飞机跑道。还好,他还没彻底糟蹋完小岛就破产了。舍本接下小岛后,采取了在房地产企业看来很可笑的做法。别人是尽可能地多填几座房子,尽量降低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舍本却是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住宅的建设成本自然也就降下来了——这就意味着减少住宅数量。减少,并不是600英亩土地上只建一座住宅,舍本规划了75座圆形单体项目,每座直径不超过100英尺(约30.5米),剩余的土地由业主共同拥有。岛上不允许跑汽车,人们上下岛乘坐渡船,也不许私人开船。很快,充满互助氛围的社区形成了,并衍生出度假地,舍本也成功了。Decatur岛采用的很多观念、设计、技术今天看也不落伍,至今仍是具有典范意义的生态小区。

     在舍本看来,发展绿色建筑不仅利他行为,更是有利可图的产业。他开发设计的每一个绿色项目都进入了良性的经济循环,收到很好的经济回报。舍本告诉本刊记者,他非常注重成本控制,这是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绿色建筑的一个规则是资源和材料的重复利用,从另一个方面看就是节约成本,提升开发商的利润。舍本做的项目中,建筑废弃物90%以上得到了再利用,在业内是很惊人的数字。所有的建筑垃圾都被分类,分给工地上的每个人处理。“屋面工、园林工、石匠、电工,人人都是清洁工,各自处理各自产生的垃圾。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减少了材料浪费,培养出工人们对项目的责任感。形成良性循环后,收效就看出来了。”

    舍本并不一味追求高端技术,他认为改良好过彻底的革命,前者的代价小得多。比如窗帘,历来被视作遮挡隐私的设备,所以挂在窗户里面。“但是挂在窗户里,节约能源的作用就不大了,因为热能已经穿透了玻璃,进入室内。我们把遮光设备安置在玻璃外,屋里不装窗帘,既达到环保要求,又减轻主妇的家务负担,我发现窗帘是最容易积灰的地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