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 《矿山工程工程量计算标准》
- 《2025年工程建设规范标准编制及相关工作计划 (征求意见稿)》
- 强化电力监控安全防护体系,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2024年第27号令
-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2024年第27号令
- 交通运输部关于公布公路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许可决定的公告
- 《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设备柜(屏)工程技术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十四五”规划对建筑行业有哪些影响?
作者:中国资质网 时间:2021-03-05 11:33:26 浏览:次
“十四五”我国将进入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这期间国家出台的发展规划《建议》,对我们工程企业来讲,是非常值得去研读的。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在座的大型央企、国企,本来就是我们大国崛起的担当者。
一、行业发展方向
从行业发展方向来说,《建议》60条里最核心的是“三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在60条中的第3、11、15和35条提到。其中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更直接的是“推动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
虽然“十三五”时期已经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此次在《建议》中第一次把发展绿色建筑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绿色化对工程企业来说包含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两个层面。绿色施工有四个方面,一是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因为我们工程行业是能耗大户;二是积极采用“四新技术”;三是清洁施工过程,控制环境污染;四是尽可能采用绿色建材和设备。未来一个趋势是能少用人的一定少用人,能用机器代替的一定用机器代替。所以未来绿色施工一定会有大量的设备被采用,虽然不能解决不用人,但是原来用五个人,现在只要用一个人,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绿色建筑目前已成为行业里头部企业的首选,或者说这一趋势已经形成。2018年全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约25亿平方米,虽然对比中国目前700亿的存量,占比很小,但增速非常快。其次,以中海、万科等龙头房地产企业为代表,其绿色指数为一星、二星、三星的绿色建筑面积快速增长。包括上海等中心城市,未来基本要求全部绿色才能通过审批。
对于绿色化建造、绿色化生产最好的方式是装配式建筑。以所需现场施工人数为例,如果传统现浇模式用工150-160人,装配式建筑方式只需40-50人,人员能够节省60%-70%。随着人工成本涨价,未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此外,分地区来看,越是发达的地方,如上海、北京,装配式建筑渗透率越高。从国家整体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对比,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约70%,我国2020年目标为15%,其中长三角等重点地区20%,2025年目标达30%。
第二个方向是数字化。应该说,这两年没有比“数字化”更热的词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GDP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大,从2014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占GDP的14%,到2019年占到36%,比例越来越高。其次,我们谈数字经济,往往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像我们现在一些建筑企业家在讲这个业务数字化、数字业务化,还有数字化治理,这应该是未来我们这些头部企业的一个改进方向。
第三个方向是智能化,以数字技术作为底层基础,搭建中层数字平台,从而实现上层应用的智能化。对工程行业的来说更多的就是在上层应用这一块,涉及比较多的像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浙江提出了未来三年智能化转型的六大重点任务,在全国走在前列,具有示范效应。
二、区域布局
1.从区域规划来看,建设重心进一步向中心城市、城市群及都市圈集中。
《建议》第八章的大主题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这里面就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
第一方面,是对于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提出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布局。也就是说对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未来有一些的定位是城市化,比如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以及成渝等城市群地区,是人口聚集的地方;有一些是农产品主产区,比如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还有一些是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一些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但是在大的空间布局当中,又可能形成小的空间布局。
在国土空间新格局下,要优化三大空间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促进三大空间的基本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这其中便存在很多变化点和市场机会。对于城市化地区,未来重点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城镇布局。对于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的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像我们搞工程的、搞房建的、搞市政的,你就不要跑到这个地方去了;如果你做生态环保的话,那么这些地方可能就有更多的市场。
第二方面,我们来看中国这个大的格局下的一些核心区域。《建议》提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未来将进一步突出五大城市群及中心城市的人口集聚和经济辐射效应。五大城市群承载了我国46%的人口,贡献了58%的GDP,但无论是从人口密度还是人均GDP,与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未来长三角和粤港澳是最有希望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湾区的地方。我们做工程的,不去财富密集的地方,去哪里?我们得盯着财富、人口、投资密集的地方。
其次要看各个地方的产业。前段时间我们在研究的时候把各个地方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都拎出来,对于我们未来做EPC也好,做电子厂房、工业化建筑等等,这些重点发展的业务就是你在这个区域里面深耕的突破点。比如长三角区域,现在是支柱产业但未来没有进入主导产业的,这样的产业未来一定会搬迁,或者说往内地迁移;又比如现在不是支柱产业但未来是主导产业的,那就是我们重点研究的方向,这些都是要去琢磨的。
第三方面看城镇化。《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把它分成三块来解读,第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过去五年落地大量棚户区改造项目,2015年至2018年棚改开工数量均超过600万套,而2019年以后棚改数量突然大幅减少,“旧改”开始接力“棚改”,2020年棚改开工数量预计100万套,而旧改完成数量预计700万套。棚改项目更多的是国企在做,而旧改项目更多的是民企在做,民企中更多的是一些地产开发企业。
2.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中国现有680多个城市,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2020年6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选择120个县及县级市开展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其中东部58个,中部31个,西部21个,东北10个。以重庆垫江县为例,“十四五”时期垫江县拟实施重点工程150个,总投资450亿。这个县城投得动吗?我们拭目以待。
3.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近年来,乡、镇基本公共水平逐渐提高,但与城市相比差异仍是巨大的,例如基本的医疗、用水等。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那么未来投资重点在哪里?一目了然,就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对在座各位千亿级的企业,你们怎么去做呢?某大型建筑央企的三级单位在城市里做一个项目,单体能高达9个亿,到农村去可能一个项目90万,这对企业未来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都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细分市场
从细分市场来看,我们分为三个板块来研读,第一板块是基建,第二是房地产,第三是其他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等。
1.基建板块
《建议》对基建板块的定义提出4个核心关键词——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对于系统完备,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硬件、软件并重,精准补齐短板,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
分行业来看,首先看新基建,未来新基建投资将保持较高增速。2019年新基建固定资产投资约1.8万亿,其中通信网络建设占比最重。而这1.8万亿的投资,对于我们建筑加上勘察设计行业每年30万亿的体量而言,只占5%。新基建中能落到传统工程企业里的,预测不超过15%。所以,虽然新基建保持较高增速,但总量不高,对工程行业来讲能获得的份额不大。
新基建中,未来各行业各地区数据中心开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投资数据中心的行业中,电信与互联网占44%,金融占21%,其他行业占比都不高。从全国数据中心机架数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西部地区仅次于京津冀、长三角,高于珠三角。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他们的数据基地往往建在昆明、贵州等气温比较适宜的地区。我曾看到过一个数据,2019年腾讯有100万个机架,他有很多大型的数据库基地。某央企三级单位说,他们未来五年的核心就是盯着华为、阿里和腾讯,去研究如何跟着他们做这些数据化的基地。
再看传统基建,我们重点关注交通、能源、电力、水利、市政等领域。
交通运输行业,公路的投资总量仍然最大,但轨道交通投资增长最快,是未来交通领域投资的重点。随着城市群、都市圈、同城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市区城轨、城域快轨、城际铁路“三网融合”的需求,为城轨交通市域快轨的发展打开了空间。比如说上海、苏州、杭州这种核心城市群间的交通网络,未来将是建设的一个重点。
能源行业,未来长输油气管道建设空间广阔。201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预计到2025年,油气管网规模将达24万公里。截至2019年底,我国油气管道总里程为13.9万公里,远落后于美国和俄罗斯(2017年美、俄分别为66、25万公里),能源管道建设空间巨大。
电力行业,未来将呈现新能源高比例渗透和大幅波动的特征。2010年,火电占我国电力装机总量的73%。随着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未来中国能源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预计2030年将形成火电、太阳能、风电、水电“四分天下”的新格局(分别占38%、22%、21%、15%)。
水利方面,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推进。2020年受疫情与长江流域大面积洪涝影响,水利工程建设需求被催化,计划2020-2022年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29万亿,带动直接和间接投资约6.6万亿。截止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累计下达2020年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528亿。
市政行业,预计未来水电气热类投资将进一步回升。随着人们对城市建设、城市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市政必然成为未来工程行业最重要的“出路”之一。我曾做过一个研究,把城市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湖南邵阳,第二个阶段是长沙,第三个阶段是武汉,第四个阶段是北京、上海,第五个阶段是东京、纽约。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中国680多个城市,很多城市都正处在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市场机会。在这巨大的机会中,不同城市在市政建设中关注的点也是不同的。所以工程企业要进军城市,进行区域深耕,到一个地方去研究这个城市。
对基建各细分领域,未来还将推进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如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川藏铁路,发改委已批复总投资超3600亿;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规模近6000万千瓦,相当于“再造3个三峡”……但是重大工程就这么几个,修一个少一个。
2.房地产板块
政策方面,延续了“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未来房地产政策形势特征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将分别表现出三个平衡——中央层面解决房住不炒、流动性宽松、防金融控风险之间的平衡;地方层面解决因城施策、结构性调整、人才之间的平衡。长期来看,弱化行政,强化经济,推动供给差异化。
需求方面,除了城镇化进一步提升带来的住房刚需,城市更新、保障房供给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增长点。预测2030年前人口和城镇化率提升带来的刚性住房需求为6.5亿平/年;未来城市更新带来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为5.7亿平/年;未来五年保障性住房需求为0.9亿平/年。加起来每年大概14亿平,再修10年就是再修140亿平,我估计也差不多了。
企业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持续拉长开发周期,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投资强度下降,未来的投资速度可能缓慢下行。整个市场开竣工面积跟投资的速度,与10年前整个房地产和基建迅猛发展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3.其他板块
主要分成高新技术、高端制造、环境、民生和文旅。其实这里边直接跟我们工程行业对应起来的资源并不多,但是它代表了我们工程行业未来业务转型或者产品线延伸的方向。比如说某个顶级央企,他们现在提出在公司内部要形成20条左右的产品线,要求下面每个二级单位在自己的这些产品线里面能够找到那么三四条,在5年以后,你认领的这几条产品线要做到全国第一。
高新技术行业,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消费市场,2019年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3%,2014年至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复合增长率高达74%。巨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的是前景广阔的充电桩市场。此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至2019年复合增长率约17%。这一块应该是代表刚才讲的数字经济对GDP的一个驱动,但这个对我们工程企业来说,可能你思考的是能做哪个点,形成自己的产品和业务线。
我国高端制造业投资总体增速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但制造业附加值在制造业总产值占比较低,2017年为21%,与美国(37%)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体现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不足,格局有待提升,需要通过技术的引进、组织机构的变革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环保行业规模未来几年内有望保持较高增速。近几年国内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从原来的水环境及流域治理扩展到土壤环境、综合治理。
民生工程,卫生医疗、教育、文体、科研等投入力度有望加强。《建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是补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另一方面,中国在科教文卫方面,从每百万人研发人员数、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数量、每十万人口医院数和注册护士数等指标来看,与发达国家对比还有较大差距。从这些角度来比较,中国未来的城市建设,包括民生工程,有太多的市场机会。此外,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事业也迅速发展。2015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约11%,2019年约13%。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约26张,2019年约31张,以此推算未来床位空缺非常大。随着养老理念逐渐转变,未来养老市场具有极大的空间。
文旅方面,《建议》提出“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模式将打造高价值文旅项目。不过,从近几年“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来看,文旅板块的投资还需谨慎。
从行业发展方向来说,《建议》60条里最核心的是“三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在60条中的第3、11、15和35条提到。其中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更直接的是“推动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
虽然“十三五”时期已经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此次在《建议》中第一次把发展绿色建筑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绿色化对工程企业来说包含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两个层面。绿色施工有四个方面,一是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因为我们工程行业是能耗大户;二是积极采用“四新技术”;三是清洁施工过程,控制环境污染;四是尽可能采用绿色建材和设备。未来一个趋势是能少用人的一定少用人,能用机器代替的一定用机器代替。所以未来绿色施工一定会有大量的设备被采用,虽然不能解决不用人,但是原来用五个人,现在只要用一个人,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绿色建筑目前已成为行业里头部企业的首选,或者说这一趋势已经形成。2018年全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约25亿平方米,虽然对比中国目前700亿的存量,占比很小,但增速非常快。其次,以中海、万科等龙头房地产企业为代表,其绿色指数为一星、二星、三星的绿色建筑面积快速增长。包括上海等中心城市,未来基本要求全部绿色才能通过审批。
对于绿色化建造、绿色化生产最好的方式是装配式建筑。以所需现场施工人数为例,如果传统现浇模式用工150-160人,装配式建筑方式只需40-50人,人员能够节省60%-70%。随着人工成本涨价,未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此外,分地区来看,越是发达的地方,如上海、北京,装配式建筑渗透率越高。从国家整体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对比,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约70%,我国2020年目标为15%,其中长三角等重点地区20%,2025年目标达30%。
第二个方向是数字化。应该说,这两年没有比“数字化”更热的词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GDP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大,从2014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占GDP的14%,到2019年占到36%,比例越来越高。其次,我们谈数字经济,往往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像我们现在一些建筑企业家在讲这个业务数字化、数字业务化,还有数字化治理,这应该是未来我们这些头部企业的一个改进方向。
第三个方向是智能化,以数字技术作为底层基础,搭建中层数字平台,从而实现上层应用的智能化。对工程行业的来说更多的就是在上层应用这一块,涉及比较多的像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浙江提出了未来三年智能化转型的六大重点任务,在全国走在前列,具有示范效应。
二、区域布局
1.从区域规划来看,建设重心进一步向中心城市、城市群及都市圈集中。
《建议》第八章的大主题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这里面就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
第一方面,是对于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提出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布局。也就是说对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未来有一些的定位是城市化,比如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以及成渝等城市群地区,是人口聚集的地方;有一些是农产品主产区,比如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还有一些是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一些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但是在大的空间布局当中,又可能形成小的空间布局。
在国土空间新格局下,要优化三大空间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促进三大空间的基本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这其中便存在很多变化点和市场机会。对于城市化地区,未来重点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城镇布局。对于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的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像我们搞工程的、搞房建的、搞市政的,你就不要跑到这个地方去了;如果你做生态环保的话,那么这些地方可能就有更多的市场。
第二方面,我们来看中国这个大的格局下的一些核心区域。《建议》提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未来将进一步突出五大城市群及中心城市的人口集聚和经济辐射效应。五大城市群承载了我国46%的人口,贡献了58%的GDP,但无论是从人口密度还是人均GDP,与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未来长三角和粤港澳是最有希望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湾区的地方。我们做工程的,不去财富密集的地方,去哪里?我们得盯着财富、人口、投资密集的地方。
其次要看各个地方的产业。前段时间我们在研究的时候把各个地方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都拎出来,对于我们未来做EPC也好,做电子厂房、工业化建筑等等,这些重点发展的业务就是你在这个区域里面深耕的突破点。比如长三角区域,现在是支柱产业但未来没有进入主导产业的,这样的产业未来一定会搬迁,或者说往内地迁移;又比如现在不是支柱产业但未来是主导产业的,那就是我们重点研究的方向,这些都是要去琢磨的。
第三方面看城镇化。《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把它分成三块来解读,第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过去五年落地大量棚户区改造项目,2015年至2018年棚改开工数量均超过600万套,而2019年以后棚改数量突然大幅减少,“旧改”开始接力“棚改”,2020年棚改开工数量预计100万套,而旧改完成数量预计700万套。棚改项目更多的是国企在做,而旧改项目更多的是民企在做,民企中更多的是一些地产开发企业。
2.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中国现有680多个城市,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2020年6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选择120个县及县级市开展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其中东部58个,中部31个,西部21个,东北10个。以重庆垫江县为例,“十四五”时期垫江县拟实施重点工程150个,总投资450亿。这个县城投得动吗?我们拭目以待。
3.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近年来,乡、镇基本公共水平逐渐提高,但与城市相比差异仍是巨大的,例如基本的医疗、用水等。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那么未来投资重点在哪里?一目了然,就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对在座各位千亿级的企业,你们怎么去做呢?某大型建筑央企的三级单位在城市里做一个项目,单体能高达9个亿,到农村去可能一个项目90万,这对企业未来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都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细分市场
从细分市场来看,我们分为三个板块来研读,第一板块是基建,第二是房地产,第三是其他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等。
1.基建板块
《建议》对基建板块的定义提出4个核心关键词——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对于系统完备,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硬件、软件并重,精准补齐短板,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
分行业来看,首先看新基建,未来新基建投资将保持较高增速。2019年新基建固定资产投资约1.8万亿,其中通信网络建设占比最重。而这1.8万亿的投资,对于我们建筑加上勘察设计行业每年30万亿的体量而言,只占5%。新基建中能落到传统工程企业里的,预测不超过15%。所以,虽然新基建保持较高增速,但总量不高,对工程行业来讲能获得的份额不大。
新基建中,未来各行业各地区数据中心开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投资数据中心的行业中,电信与互联网占44%,金融占21%,其他行业占比都不高。从全国数据中心机架数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西部地区仅次于京津冀、长三角,高于珠三角。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他们的数据基地往往建在昆明、贵州等气温比较适宜的地区。我曾看到过一个数据,2019年腾讯有100万个机架,他有很多大型的数据库基地。某央企三级单位说,他们未来五年的核心就是盯着华为、阿里和腾讯,去研究如何跟着他们做这些数据化的基地。
再看传统基建,我们重点关注交通、能源、电力、水利、市政等领域。
交通运输行业,公路的投资总量仍然最大,但轨道交通投资增长最快,是未来交通领域投资的重点。随着城市群、都市圈、同城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市区城轨、城域快轨、城际铁路“三网融合”的需求,为城轨交通市域快轨的发展打开了空间。比如说上海、苏州、杭州这种核心城市群间的交通网络,未来将是建设的一个重点。
能源行业,未来长输油气管道建设空间广阔。201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预计到2025年,油气管网规模将达24万公里。截至2019年底,我国油气管道总里程为13.9万公里,远落后于美国和俄罗斯(2017年美、俄分别为66、25万公里),能源管道建设空间巨大。
电力行业,未来将呈现新能源高比例渗透和大幅波动的特征。2010年,火电占我国电力装机总量的73%。随着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未来中国能源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预计2030年将形成火电、太阳能、风电、水电“四分天下”的新格局(分别占38%、22%、21%、15%)。
水利方面,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推进。2020年受疫情与长江流域大面积洪涝影响,水利工程建设需求被催化,计划2020-2022年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29万亿,带动直接和间接投资约6.6万亿。截止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累计下达2020年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528亿。
市政行业,预计未来水电气热类投资将进一步回升。随着人们对城市建设、城市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市政必然成为未来工程行业最重要的“出路”之一。我曾做过一个研究,把城市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湖南邵阳,第二个阶段是长沙,第三个阶段是武汉,第四个阶段是北京、上海,第五个阶段是东京、纽约。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中国680多个城市,很多城市都正处在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市场机会。在这巨大的机会中,不同城市在市政建设中关注的点也是不同的。所以工程企业要进军城市,进行区域深耕,到一个地方去研究这个城市。
对基建各细分领域,未来还将推进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如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川藏铁路,发改委已批复总投资超3600亿;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规模近6000万千瓦,相当于“再造3个三峡”……但是重大工程就这么几个,修一个少一个。
2.房地产板块
政策方面,延续了“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未来房地产政策形势特征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将分别表现出三个平衡——中央层面解决房住不炒、流动性宽松、防金融控风险之间的平衡;地方层面解决因城施策、结构性调整、人才之间的平衡。长期来看,弱化行政,强化经济,推动供给差异化。
需求方面,除了城镇化进一步提升带来的住房刚需,城市更新、保障房供给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增长点。预测2030年前人口和城镇化率提升带来的刚性住房需求为6.5亿平/年;未来城市更新带来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为5.7亿平/年;未来五年保障性住房需求为0.9亿平/年。加起来每年大概14亿平,再修10年就是再修140亿平,我估计也差不多了。
企业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持续拉长开发周期,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投资强度下降,未来的投资速度可能缓慢下行。整个市场开竣工面积跟投资的速度,与10年前整个房地产和基建迅猛发展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3.其他板块
主要分成高新技术、高端制造、环境、民生和文旅。其实这里边直接跟我们工程行业对应起来的资源并不多,但是它代表了我们工程行业未来业务转型或者产品线延伸的方向。比如说某个顶级央企,他们现在提出在公司内部要形成20条左右的产品线,要求下面每个二级单位在自己的这些产品线里面能够找到那么三四条,在5年以后,你认领的这几条产品线要做到全国第一。
高新技术行业,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消费市场,2019年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3%,2014年至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复合增长率高达74%。巨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的是前景广阔的充电桩市场。此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至2019年复合增长率约17%。这一块应该是代表刚才讲的数字经济对GDP的一个驱动,但这个对我们工程企业来说,可能你思考的是能做哪个点,形成自己的产品和业务线。
我国高端制造业投资总体增速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但制造业附加值在制造业总产值占比较低,2017年为21%,与美国(37%)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体现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不足,格局有待提升,需要通过技术的引进、组织机构的变革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环保行业规模未来几年内有望保持较高增速。近几年国内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从原来的水环境及流域治理扩展到土壤环境、综合治理。
民生工程,卫生医疗、教育、文体、科研等投入力度有望加强。《建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是补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另一方面,中国在科教文卫方面,从每百万人研发人员数、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数量、每十万人口医院数和注册护士数等指标来看,与发达国家对比还有较大差距。从这些角度来比较,中国未来的城市建设,包括民生工程,有太多的市场机会。此外,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事业也迅速发展。2015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约11%,2019年约13%。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约26张,2019年约31张,以此推算未来床位空缺非常大。随着养老理念逐渐转变,未来养老市场具有极大的空间。
文旅方面,《建议》提出“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模式将打造高价值文旅项目。不过,从近几年“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来看,文旅板块的投资还需谨慎。
本文链接:http://www.chinazz.org.cn/zcfg/13012.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