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后花园"助推长三角产业升级 上海技术转移联盟创新区域融合

作者:chinazz    时间:2011-08-02 09:17:23    浏览:

 一段时间以来,长三角城市主动接轨上海,其中不少提出做好“上海后花园”,推介自然生态、休闲娱乐、优质果菜。记者最近在采访中发现,其实有意无意中,上海正扮演着长三角城市的“科技后花园”角色。可以说,“科技后花园”是过往“星期天工程师”的“升级版”。

  据介绍,这个联盟工作站是由华东理工、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3家院所与太仓市联合组建的技术平台,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高校科研成果提供转化基地。近两年来,技术转移联盟先后在上海宝山区、浙江湖州吴兴区、江苏太仓、宝应、启东设立了工作站,形成“政产学研”的长效机制。

  产学研结合需要创新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兴起、到80年代中期,“星期天工程师”在长三角地区相当活跃。太仓市科技局局长潘红忠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创新型经济必须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主导的要求下,零敲碎打的“星期天工程师”已不能满足转型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始终存在企业看重短期利益而不愿为科技创新冒险买单的问题,转化效率低下。产学研结合需要新的模式。

  目前已落户太仓创业的上海交大教授孙康讲了一个例子,前几年他为长三角某地一家企业提供了不少技术改造方面的支持。但当他拿着一个新型膜材料的科研项目要与该企业进行合作开发时,企业的态度就不那么明朗了,项目搁浅至今。

  企业也有话说。太仓一家模具企业老总告诉记者,高校老师的科研一般都以国家产业导向为准,对企业来说,太基础了。比如有个教授找到他想与他合作开发一个精密机床配件,虽说与模具也有点关系,但要使这一合作成果真正给力于企业,不知道还要通过多少中间环节,效益遥遥不可预期。

  集散对接功能得到提升

  无论是地方,还是高校,都认为“星期天工程师”如今需要新的模式和内容。上海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站长许昱捷介绍说,2007年,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和当时的中科院上海分院(现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三家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商议,组成联盟,面向长三角,融合区域资源推动科技创新。

  “工作站设立后,企业主动找我们的明显多了。”太仓市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王永健说,企业有什么技术难题反馈给工作站,工作站根据技术类型马上就能找到相关院所和老师,校企对接就顺畅许多。

  上海交通大学与依思特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汽车轮胎压力监测系统”项目就是如此。企业在详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借助交大科技力量有针对性地研发,仅一年多就已获得成功。该装置能避免许多因爆胎发生的交通事故。

  原先3家院校联盟,最近又吸收了东华大学和上海理工,基本能覆盖太仓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学科门类。

  带着技术自己创业转化

  不仅通过科研项目合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依靠“科技后花园”平台,一批手握高新技术项目的老师也纷纷落户各地创业,成为当地创新型经济明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吴驰飞在湖州吴兴区创办的环友橡塑回收公司,经营不到3年,预计今年销售将突破亿元。该公司现承担着2个国家“863”计划项目,不但在国内拥有20项专利,还在日本和美国分别拥有50项和3项专利。

  同时,科技人才也纷至沓来。联盟吴兴工作站每年举行百名硕博士服务吴兴活动,利用假期推动一批硕士、博士进入企业,不仅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合作研发,有的在落户企业成为技术骨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