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和使用工作的通知
-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 强化电力监控安全防护体系,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作的通知
- 挖掘数据要素 强化整合融通 推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 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召开2024年度浙江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厂网联席会议
- 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加速发展 上市公司加码布局
- 我国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11年工作—— 转型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
过去一年——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以上
●新增就业岗位64.2万个
●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上年增长13.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比上年上涨5.2%,低于全国水平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2.2%和20%
●社区基本药物平均零售价下降39%
●开通23条“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
去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改革创新的突破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积极变化。
■经济平稳增长中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健康,预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以上,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负增长,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9.4%,来自第三产业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快于第二产业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较快增长,消费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2%,服务性消费增速加快,网络购物等新消费模式发展迅猛。新增就业岗位64.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2万元和1.56万元,均比上年增长13.8%,扣除物价因素高于经济增幅。
■上海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功能建设取得新进展
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人民币对加元和澳元即期交易、铅期货等一批新的金融产品成功推出,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启动组建,外资股权投资企业、第三方支付企业等一批新型机构相继落户,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企业扩大到20家,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突破3000亿元,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420万亿元。航运运价指数交易正式推出,船舶保险业务总量约占全国的40%,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174万标准箱,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上海空港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7456万人次、356万吨,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三,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二期通过封关验收。商务部与上海“部市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国家会展项目落户虹桥商务区并开工建设,全市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8%。商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商品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3%。
■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加快
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在本市部分现代服务业行业开展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8%。组建并运作一批创业投资基金,在云计算、物联网、新型显示等领域积极承接国家项目,新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重点专项方案启动实施,大飞机研制、航空发动机、中船长兴二期工程、909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有力推进。基本完成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三年试点任务。启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紫竹科学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全面展开。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9%,发明专利授权量比上年增长30%以上。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有序推进,世博会地区结构规划编制完成,一批央企总部落户园区。虹桥商务区核心区项目全面推进。上海迪士尼项目顺利开工,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强化节能减排,实施产业调整项目751项和危险化学品企业调整项目88项,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年度目标。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7天,森林覆盖率达12.58%,绿化覆盖率达38.15%。
■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续加大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把转型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把稳定物价保证供应作为头等大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比上年上涨5.2%,低于全国水平。中心城区加强“菜市场”建设和管理,积极推动产销对接、农商对接,推进社区周末平价菜场试点。年初增加了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镇保、农保领取养老金人员的养老金,增幅均超过10%,年中又发放了一次性补贴。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2.2%和20%,向低收入困难群众发放两次临时价格补贴。增加环卫、出租车等公共服务行业一线职工收入,在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4.3%。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700万平方米、26.7万套(间),供应1240万平方米、17.5万套(间)。进一步放宽廉租住房和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准入标准。廉租住房新增受益家庭1.1万户,累计有8.6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受益。全面推开共有产权保障房申请供应工作,共计受理4.4万户居民家庭申请。首批市级统筹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启动供应。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鼓励创业和促进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将在企业工作的来沪从业人员、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的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新增养老床位5030张,新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3家,新设社区老年人助餐点46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26.2万人。全面落实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财政教育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3.8%。上海纽约大学开工建设。医改工作全面推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社区基本药物平均零售价下降39%。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完成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国有市属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和16家区县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启动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完成世纪出版集团与文艺出版集团重组。文化广场、市群众艺术馆新馆投入使用,钱学森图书馆、巴金故居建成开馆,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项目全面启动。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服务项目实现免费开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成立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开工建设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成功举办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市民体质指数蝉联全国首位。大幅提高了计划生育奖励与补助标准。
■城市管理和建设迈出新步伐
成立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全面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成立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初步建立部门之间无缝衔接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完成世博城市管理临时性通告转化工作,加大非法客运整治力度,开通23条“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在1080个居民小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全面推开,对247个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进行了评估。初步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平台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新机制。初信初访办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信访核查终结制度建设取得成效,一批信访突出矛盾得到化解。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完成280万户光纤到户建设改造,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新增覆盖100万户。京沪高速铁路上海段等工程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二期、12号线、13号线一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崇启通道、军工路越江隧道、虹桥机场迎宾三路隧道、林海公路建成通车,长江西路、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工程和S26、S6高速公路建设加快。黄浦江上游航道整治核心工程竣工。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投入运行,供水量占全市比重达到51%。
■郊区农村改革发展深入推进
完成奉贤南桥新城总体规划修编调整,深化完善松江、金山等新城规划,浦东南汇、嘉定、青浦等重点新城和新市镇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崇明生态岛建设加快推进。完成118个村庄改造、4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粮食总产量达12.2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新增非农就业岗位13万个。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工作全面完成。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实施国资创投机制、知识产权直接质押融资等改革试点,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出台浦东新区加快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政策。全面实施市与区县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完善“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的财税体制。国资行业布局不断优化,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提高到34.7%。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规范董事会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对内对外开放呈现新态势
上海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关区进出口商品总额增长18%。对外贸易结构更趋优化。吸引外资再创历史新高,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和实到金额分别达到201亿美元和126亿美元,实到外资中服务业占比超过80%。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90家,累计达到927家。试点开展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25亿美元,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金额1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