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似长跑 调整节奏再冲刺 ——5位港澳委员眼中的上海转型发展

作者:chinazz    时间:2012-01-12 08:47:04    浏览: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市政协委员——港澳委员。每年,他们频繁来往于沪港、沪澳两地,既对上海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也有跳出上海看上海的眼光。多年委员生涯,他们提出的许多提案和建议,对上海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小的影响。

  昨天,记者采访了5位港澳委员。他们惊叹于上海发展的速度,同时也在思考:上海的未来应该如何发展,上海的创新转型要走怎样的道路,上海的社会建设还有哪些需要做好……

  理念 不妨试试“慢城”

  听严玉麟委员用带着港味的普通话说“其实我是一个上海人”,实在有些发噱。但他很认真,他说:“我的父亲是上海人,我也很早就到上海做生意,所以我对上海的感情很深。”

  严玉麟已经做了两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在他眼中,上海这10年来的发展非常快。他用了一个很夸张的词来形容——就像“变天”一样快。然而,在严玉麟看来,上海这座城市在“越长越高”的同时,其“背影”也“越拉越长”。“这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城市实体经济显现出‘式微’效应;受国际经济整体衰化拖累,发展激励因素减弱;地域有限、资源稀缺,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等。”

  上海未来该如何发展?严玉麟认为,首先应该慢下来。今年两会他带来一份提案,提出了“慢城”的概念,“如何解决大城市在历经高速发展时代后的持续发展,应是上海市政府当前应当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决定上海未来的关键。”“慢下来,是为了找准自己现在的位置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就像蛙跳,深深蹲下,才能跳得更高。”

  严玉麟告诉记者,“慢城”理念不仅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城市管理者所接受,我国一些小城镇也悄然从实验走向成熟。

  慢下来做什么?严玉麟认为,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比如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内在关系,比如经济发展指标与城市承受力的适应性。还有很多需要去做的,比如调整经济结构,做实实体经济;调整供需,内外结合,重视民生改善;调整社会关系,重视矛盾化解等等。“城市的发展,是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在获得抢先领跑的位置后,一定要舒缓节奏,调节机能,为冲刺作准备。当前,上海正具备这样的条件和机会。”

  品牌 期待更多“上海制造”

  “上海的转型要取得成功,还要在转型中重塑上海品牌的形象。”沈钦华委员回想起当年上海品牌在全国鼎鼎大名的年代,不禁感慨万分。

  “现在国有企业里还有些拿得出的牌子,但我认为madein shanghai(上海制造)的名牌,国企要有,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中更要有,这样,上海的经济才会充满活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沈钦华认为,“madein shanghai”战略要贯穿未来“十二五”、“十三五”甚至“十四五”,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

  “现在上海也有著名商标的评比,但现在只是工商等部门在做,我认为根本不够。我觉得政府部门应当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沈钦华认为,这个小组应当包含各方面的力量,除了扶持政策的制定,还应当包含学者专家、企业方面的专业人士,大家共同为这个梦想努力。

  转型 还需更多社区服务

  孔令成、林建康、黄江天这3位港澳委员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当委员,一起写提案,一起为上海的发展出谋划策。提到上海近年来的发展,他们脸上充满自豪:“其中也有我们一份功劳。”

  林建康告诉记者,参政7年,他们写了很多提案,包括国际机场建设的提案、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提案、高端医疗发展的提案……其中很多都获得了优秀提案奖。这一次他们又带来了共同起草的一份提案,题目很简单,内容却很大——《社区建设社会和谐》。黄江天委员告诉记者,在他们看来,上海的转型绝不仅仅在经济领域。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转型时期涌现出的许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带来巨大的伤害。

  “我们感到,香港在社区建设上有一些好的经验,很想介绍给大家。”黄江天认为,如果仅仅从贫富差距的悬殊来说,香港比上海还要厉害,但为什么香港那些低收入者的心态相对平和?这是因为他们的生老病死都有保障,在社区里享受到的服务是不错的。“在香港,这些服务的提供者不光来自政府,还有大量的非政府民间组织,它们就像一剂‘软化剂’,化解了很多的矛盾。这其中有财富的资助,也有各种服务的提供。”

  3位委员认为,上海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民间力量共同参与,这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勇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