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要与当地的文化相呼应——访Perkins+Will全球首席设计师董事拉尔夫·约翰逊

作者:chinazz    时间:2013-11-04 08:53:54    浏览:

 李武英
     编者按:拉尔夫·约翰逊是美国Perkins+Will建筑事务所全球首席设计师。他在全球主持设计的项目荣获了70多个国际设计奖项。在上海主持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东方渔人码头等项目。在东方蓝海国际广场开幕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他。
     记者:我们知道您这次来是参加刚刚开幕的东方蓝海国际广场,这是个什么样的项目,你的设计概念是什么?实现您的设计理念有哪些具体的挑战?
     拉尔夫:东方蓝海广场是位于上海杨浦区的一个综合开发项目,里面包括一栋甲级写字楼,一栋公寓式办公和一栋酒店式公寓。设计的主旨是要激发项目本身在杨浦区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周边居民和公众提供一个绿色开放空间。实现设计理念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我认为是如何营造当地居民和办公设施使用者的一种归属感和地域感,同时又能展现出对周围社区的一种欢迎氛围。公共与私密空间的平衡至关重要。
     记者:您经常往返美国和中国之间,在中国也有不少设计作品,您觉得这些年中国在设计和建筑方面有哪些变化?
     拉尔夫:我觉得中国的业主对他们所期待的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项目的把控也越来越专业。同时,中国的施工品质近年也进步显著。
     记者:我们看到您在全球有很多完成的优秀项目,那么你认为在中国做设计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拉尔夫:中国拥有绵延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一个新建的建筑理应融入其中。任何一个在中国做设计的外国设计师都必须理解建筑需要融入的这个文化。但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避免对这些传统和文化的直白而平淡的,亦或是陈词滥调式的表现。建筑本身是对这些文化的呼应,但同时也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中国本土的设计师一起,能够确保设计适合中国文化。外国设计师可以带来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想法,但他们必须与传统的文化相呼应。
     记者:大家注意到你的设计项目类型非常广泛,从医院、学校到文化建筑和商业建筑,你是如何激发自己的创意,来呼应不同建筑类型的需求和特点?
     拉尔夫:在每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我都不断挑战自我,让自己尽可能了解更多的项目环境特点——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同时还有包括更细致和微秒的一些文化和意识方面的,包括符号、声音、味觉等等。我会将这些项目环境的特性最终演化成为建筑的语言,当然,不是平铺直叙地简单照搬,而是经过周密考虑的一种整合式的抽象方式。我力求创造具有意义的规划和建筑设计解决方案,而不是一种主观风格的偏好。我的工作方法会考虑基地和周边环境,以及业主的具体需求,同时还包括更广泛的社会目标,最终创造出一种包容的建筑。
     记者:作为即将建成的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设计师,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吗?
     拉尔夫: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设计高度尊重中国传统园林。通过建筑与基地的关系,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以抽象的方式体现中国传统艺术和设计的基本元素。博物馆坐落在静安雕塑公园内,建筑的外形和建筑组织灵感来自鹦鹉螺的壳体形式:螺旋上升的绿色屋顶从公园内升起,使人联想到螺壳的和谐形式和构成比例。博物馆的功能被安排在这一绿色长带下的空间中,并围合出一面椭圆形水池。传统园林中跌落式的山水被螺旋上升的建筑形式所围合。自然博物馆是一栋融入了生物气候学考量的建筑,其外立面通过精确计算,采用最佳朝向,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采光,并有效降低因自然光而带来的热增量。博物馆内所蕴涵的节能设计也将成为博物馆展示的一部分,讲述着博物馆的自然故事。
     记者:你最近还在做什么其他重要的项目吗?
     拉尔夫:我最近完成的一些项目包括:美国华盛顿海岸警卫队总部,美国西北大学的几个项目,非洲安哥拉国立大学,美国克利夫兰凯斯西储大学学生中心,美国马里兰州巴尔迪莫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记者:能否谈谈您与中国公司合作设计方面对中国建筑师或设计公司的意见和建议?
      拉尔夫:我们跟中国的很多设计院有过合作,大部分情况都还是比较顺畅的,但也有一些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我们的经验来说,最好的合作关系是双方都能有共同的目标,而且双方在项目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