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管理,企业还要走多远?

作者:chinazz    时间:2013-11-08 08:45:01    浏览:

 赵建
     中国把经济升级转型的大门开启,似乎吐纳出“绝不回头”的决心。于是,精细管理被企业推向前台。实际上,这么多年我们从未忽视过这个概念,被众多的建筑企业写进战略、贴在墙上、挂在嘴边。然而,却始终觉得“精细”缺了道火候。那么,我们还要走多远?
     精细管理绝不是新鲜词儿,这个起源于上世纪日本50年代的这种理念,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模式。中国企业界在80年代接受这种管理理念,加以大力倡导。
     然而,多年过去了,中国企业特别是建筑企业仍然在粗放状态徘徊,很多的企业几乎每年都会表达对粗放管理的正视、对精细管理的渴望。
     但令人遗憾的是,不管场面如何热闹,这些努力至今仍然显得如“雾里看花”,并未真正触及内里,效果总是伴随着失望和疑惑。
     我们看到,很多企业推行精细管理,往往止步于思想的混沌。一些人热衷于哲学层次上的概念,将精力纠结于空泛、深邃的理论,甚至从《孙子兵法》和《易经》中寻找精细管理的灵感。然而,由于缺乏对现实方法的思考,精细管理成了承载激情的“铁板烧”,失却了可以触摸的温度。而有的管理者,对精细管理难以抵达真正理解的深度,甚至仅仅一知半解或为装点门面。精细管理的精髓无法安顿,自然就谈不上效果。
     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一些企业由于缺少系统化思维,就只能把精细化管理解释成“一点一滴的更精更细”,就只能对精细管理进行肢解,导致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难以抵达精细的彼岸。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企业一旦有了局部的效果,就更加坚定了固有的认识,而最终与真正的精细化擦肩而过。
     那么,到底如何实现精细化管理呢?
     实际上,不管表象如何缤纷,实现精细管理必须要彰显三个特征。首先系统化。缺少系统化思维是多数企业“粗放依然”的通病。一些企业在实施精细管理中,在将过程分解成小的结构时,其实是在努力放大独立性。实际上,完整的精细管理系统需要在企业核心领导、人力资源、文化特征、制度构建、实施措施等等方面做出系统化的建设,最终将精细管理系统的理念、使命、职责、价值观等内容予以定型。
     其次要简单化。一提起精细管理就会浮现如山的报表、复杂的流程。然而,把精细误解为繁琐,必将导致天天谈及却又被现实冷落。最让人感慨的是“ISO”系列认证,其过程不可谓不“精细”,然而持续复杂化的过程最终让其异化为“皇帝的新衣”。这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对表象的迷恋只会让精细管理步履蹒跚。只有精确、简单和持续的运行,才是精细管理生根发芽的温床。
     其三是高效化。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科学管理的直接目标就是提高效率。精细管理离开了“高效”就食之无味。精细与高效的对接,让我们想起以色列的“第克泰特”法,操纵世界经济的犹太人把上班后的一小时,定位“第克泰特”时间,就是马上解决好之前的所有工作。这种管理有效地阻截了拖沓低效的状态,而这种模式也会给推行精细管理带来有益的提醒。
     “风物长宜放眼量”。表层的感知和过度的解读,都会让精细管理走向迷乱、内耗和败落。真诚地理解、朴素的坚持,才能真正抵达精细管理的绿洲,领略满园春光秀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