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和使用工作的通知
-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 强化电力监控安全防护体系,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作的通知
- 挖掘数据要素 强化整合融通 推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 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召开2024年度浙江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厂网联席会议
- 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加速发展 上市公司加码布局
- 我国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
成都曹家巷棚改样本:借自改破解“天下第一难”
全国旧改都面临着拆不动的烦恼。“拆不动”的重要原因就是居民们有着各种利益诉求。
成都北部城区有着形象最差、交通最拥堵、治安最复杂、城区面貌最落后的现实。成都有意通过北改,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区。曹家巷正是成都“北改”工程在旧城改造方面的一个缩影。
成都“北改”触及曹家巷的时候,如何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好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拆迁问题,政府和企业开始探索一种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模式—居民自治改造。换句话说就是“依靠群众去做群众工作,依靠多数群众去做少数群众的工作”。
在政府支持下,曹家巷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在企业、政府和居民之间起到了上通下达的作用,协调复杂利益关系,同时代表居民向政府、企业表达合理诉求,是曹家巷旧改成功的关键。
7月15日,是四川成都曹家巷自治改造项目启动满一年的日子。在这一年中,很多的人生活因这个项目的启动被改变。
高国勇就是其中之一。现在的他,每天七点起床,吃过早饭后,就去了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和曹家巷老街坊们喝早茶,摆摆龙门阵。
不少曹家巷的居民选择了异地安置,今年过年前他们就迁入了金牛区稍微偏远一些的位于汇泽路上的泉水人家。第一天在新居的餐厅吃饭时,高国勇小孙女一句“12年来,第一次在餐桌上吃饭”的话让高国勇老伴的眼泪都流了出来。
高国勇承认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会住上这么大的房子,他也承认这一切不光要感谢政府,也要感谢在拆迁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以下简称“自改委”)。
无可否认的是,在曹家巷的拆迁中,自改委确实起到了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桥梁作用,“要不是自改委,曹家巷的拆迁不可能那么快就顺利结束了。”提起这件事情,自改委副主任向元琪还是蛮自豪的。
这得益于成都市委市政府做出一个大胆的探索:让老百姓参与到改造工作中。金牛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廖安春说:“改不改群众说了算”,实行拆迁安置协议签约达到100%,政府才启动拆迁工作,正式投入资金;如果达不到100%签约的要求,那么等条件成熟再改造。
借北改东风启动拆迁
曹家巷位于成都市一环路上,地理位置上属于中心城区。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华西集团旗下的一个公房区,是成都市第一批楼房,都是三层的楼房,被称为红砖房,在成都当地非常有名。曹家巷的房屋是公房,分为一、二街坊两个区域,住着华西集团的建筑工人和家属,每月象征性地缴纳十几元租金。
华西集团改制后,在这里居住的不少工人下岗了。“有钱的早就搬走将房出租了,剩下的都是没钱的。”高国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三家人使用一个公用厨房,整栋楼里没有厕所,洗菜、洗澡靠一个小小的水池……当年省建三公司幼儿园退休老师陈阿姨的家,要穿过一条黑暗的走廊,小小的两个房间,其中一间锅碗摆了一地,“没有办法啊,只有两个房间,连个厨房都没有。”陈阿姨很无奈。但当年最让陈阿姨揪心的还是安全问题,“一遇到下雨,我好害怕房屋垮了。”
这里的住房情况多数和陈阿姨一样,曹家巷一、二街坊的3000多户房屋,一般都住在10-40平方米的房子里,很多都是一家三代住在里面,条件最差的还有三代人挤一间房,中间拉个布帘子。“过年过节从来不敢邀请亲朋好友来耍。”快人快语的林大姐说,房子条件太差了,来了亲戚朋友都只有喊到外头坐会,都不敢带到家里来,儿子今年都25岁了,没有像样的房子,连女朋友都谈不到。
这些房子都是几栋楼才有一个公厕,三户人家公用一个三平方米左右的厨房。在成都市一环路上的曹家巷,1.4万余人、65幢危旧房、7个旱厕共同组成了市中心的棚户区。由于地理条件的优越,所以近年来破墙开店、沿街为市的越来越多,以至于那里始终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生活条件相当恶劣。
“5·12”地震前,红砖房就被定性为危房。“5·12”地震后,红砖房变成了D级(很严重,记者注)危房。
从2002年开始,曹家巷的居民就一直在上访,要求政府拆迁曹家巷。“几千户人家,只有十多平方米的人家就占到了20%以上。”成都市金牛区宣传部新闻科长陈静思称,早在10年前,金牛区政府和华西集团就多次联系知名房地产开发商就曹家巷改造事宜进行项目测算,均因搬迁安置成本巨大,项目开发会造成巨额亏损而搁置。“地少人多,怎么算,企业都是赚不了钱的,所以来一家走一家。”
2012年,成都市启动北部城区老旧城市形态和生产力布局改造工程(以下简称“北改”)。目前,“北改”已成为成都人街头巷尾热议的最流行词。曾经是城市建成区形象最差、交通最拥堵、治安最复杂、城区面貌反差最大的城北地区,众多棚户区正在进行拆迁改造,而曹家巷那破旧的老房子正在拆迁范围内。
“当时,北改的具体政策还没有下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北改一定是有相关政策支持的。”陈静思说,其实在这之前,金牛区区委区政府对曹家巷的摸底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这一次,借着北改的东风,金牛区也摩拳擦掌,准备把曹家巷拆迁改造的问题解决了。政府所做的就是成立了曹家巷拆迁项目指挥部,由金牛区委副书记胡斌任指挥长,司马曹街道办事处、区房管局、旧改办、宣传部等政府部门都是指挥部的成员。指挥部还从全区抽调了50名科级以上的干部,每天做一些入户调查,签自愿确定的意向书、跑房产证确认等基础工作。
居民自选成立自改委
得知北改消息那一天,曹家巷的居民的龙门阵第一次“摆”到了深夜。
在这几年当中,曹家巷是拆迁呼声最高的,然而每一次居民们都满心欢喜地盼望,每一次最后都是失望。
2012年初,曹家巷的居民们又一次听说了拆迁的消息,但每个人的第一次反应都是不可能,“都觉得拆不了。”高国勇说,1月底的时候,街道通知要开始入户调查了,大家才相信这一次的拆迁要动真格的了。
不知道谁提议,拆迁拆的是大家住的房子,所有决策应该由居民共同参与。于是他们商量决定选出自己的居民代表,代表曹家巷的全体居民在拆迁问题上直接和政府对话。
当天晚上,居民们推选出了临时代表,去和政府协调居民自治的有关事宜。
在征求片区所有住户意愿的基础上,决定以自治改造的方式推进曹家巷项目改造。同时同意曹家巷成立全部由居民构成的“自治改造委员会”(以下简称“自改委”)。
“当时决定居民自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这个项目必须经曹家巷百分之百的居民同意后,才能启动。”陈静思称,实际上,曹家巷这次的拆迁有三个很特殊的原因,一个是北改,二是居民百分之百同意,三就是最受关注的自治改造模式,“自改模式是由于其特殊性决定的。”
2月3日,居民自治选举候选人大会召开,“56人参加。”自改委副主任向元琪对此记忆犹新,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参加这次会议的,都是曹家巷最早的居民代表。
这次会议是自改委成立的决定性会议,会议之后,自改委前期工作小组就展开入户调查的工作。
3月5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指导下,经过曹家巷全部居民的公开投票,选出了13名住户代表成为自治改造委员会成员,这同时标志着自改委正式成立,二街坊74岁的老人何希模当选为自改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