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和使用工作的通知
-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 强化电力监控安全防护体系,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作的通知
- 挖掘数据要素 强化整合融通 推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 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召开2024年度浙江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厂网联席会议
- 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加速发展 上市公司加码布局
- 我国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

对“烂尾建筑”不能止于拆除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中州大道与农业路交叉口的“中原之门”大楼已经烂尾3年多,即将被拆。(据10月10日中国经营报)
中原之门是河南省重点建设工程,也是郑州市地标性建筑。这个占地50亩投资近1.8亿元的项目,并没有按照当初预计的时间建成使用。在烂尾3年多后,因道路改造将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其实,像中原之门这样的烂尾建筑并非孤例。如浙江金华投资近3000万的建筑艺术公园,山东滨州投资1.2亿元建造的“中海航母”建筑,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计划斥资60多亿元建新城等等,都是备受社会诟病的“半拉子”工程。
诚然,城市发展也许免不了要拆拆建建,但上千万甚至过亿元的投资打了水漂,着实让人心疼。烂尾工程到底烂在哪,相关部门不能遮遮掩掩秘而不宣,必须得给一个信服的说法。毕竟,这些浪费的资金,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老百姓有权知道烂尾背后的真相。
烂尾建筑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烂尾背后的真相不该跟着烂尾。是领导拍脑袋决策使然,还是人走政息困局导致?是追求形象工程引发,还是规划调整必然选择?将这些问题查清楚,既是一个负责任政府的应有担当,也是对公众关切的最好回应。
防止建筑烂尾,关键要对症施治。是权力撒野造成的,那就得织密扎牢法规的笼子,不给权力留下任性的空间。是政绩观扭曲导致的,那就得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干部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是规划修改引发的,那就得加快对规划变更的立法限制,以此遏制干部少些另起炉灶的冲动。
值得一提的是,劳民伤财工程之所以频现,与问责不力脱不了干系。从以往情况看,一些领导干部即使败光了家底,留下一堆堆烂摊子,也鲜见有人为此担责,几乎都由公家埋单。于是,那些为了贪图一时之功的官员,对“建了拆、拆了建”自然就毫无顾忌。
心有所畏,才能行有所止。烂尾建筑是权力瞎折腾的产物,给资金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因此,对那些不按“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程序来决策的官员,一定要进行终身追责。该处分的处分,该法办的法办,才能倒逼这些“败家子”们不敢滥用公权,不敢乱花公款。
- 上一篇:山东桓台建全省最大建筑综合实训基地
- 下一篇:抢占建筑用工 垂直招聘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