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新政对城市建筑“大洋怪”说不

作者:chinazz    时间:2016-03-02 08:42:50    浏览:

     中国各地城市争先恐后建设摩天大楼,但背后隐藏着维护、消防安全等风险不可忽视。

  “摩天大楼就像奢侈品,有的女性不计成本买奢侈品,但买了之后却没能力打理,风险随之而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万谦对长江商报记者说,摩天大楼背后的风险值得各地警惕,一定要量力而行。

  针对当前一些城市的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特色缺失和文化传承堪忧等现状,近日中央新政明确“说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建筑八字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

  高层建筑管理维护成本高

  “高层建筑火灾救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万谦说,消防云梯一般只有100米高,高楼超过这一高度就无法进行救援,除非动用直升机灭火,而现今我国有多少城市消防队配备有直升机?高层逃生的可能几乎为零。

  而实际上即使配备了直升机,也很难确保万无一失,毕竟航空消防难以提供足够的水量,也难以精确投射。长沙“天空城市”规划一发布就引起外界哗然一片,其中就与其宣称全钢结构有关。在专家们看来,全钢结构其耐火性虽比钢筋混泥土强,但在极端高温条件下会疲软变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建筑耐火性问题。万谦说,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就是钢结构,它在大火中轰然垮塌,使预计的灭火和救人计划全部泡汤。

  水火无情。在消防隐患之外,面对中国多个城市地下水超采的现状,摩天大楼能否“站稳”成为另一个隐患。万谦认为,摩天大楼基坑工程需要抽取大量地下水,对地质环境有明显影响。“地下水超采可导致地下结构空心化,从而无法承载地表建筑,加剧地陷或地面沉降。也就是说,“长”得越高的城市地面沉降越严重。

  超高层建筑的管理维护也面临巨大挑战。超高层建筑一般会容纳上万人同时办公,对通风、供电、供暖、给排水、电梯等系统的要求也更高。为了减少高空气流扰动,超高层建筑一般都封闭运行,上海金茂大厦的空气流通和冷暖调节全靠一台功率高达28000千瓦的空调,相当于9000多台一般家用空调的功率总和。如果这台空调出现故障,就意味着全楼上万人都要在闷罐里工作。造价昂贵、动辄近百部的电梯系统,更是维持超高层建筑健康运转的心脏。一旦“掉链子”,后果不堪设想。世界上最高的住宅——414米的阿联酋迪拜“公主塔”,电梯发生故障,住在顶层的富豪不得不爬97层楼才能到家。

  “即便是清洗每栋高楼10万平方米左右的玻璃幕墙,也是个艰巨的任务。超高层建筑的‘超高’,不仅是对建筑质量的要求,更是对管理品质的要求。它需要一整套现代化、精密化、智能化的运转系统,是传统楼宇管理所无法企及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说。

  会否陷入“劳伦斯魔咒”?

  “高楼建成之日,即是市场衰退之时。”这是德国经济学家安德鲁·劳伦斯著名的“摩天大楼指数”论,又被成为“劳伦斯魔咒”。中国城市大规模建设摩天大楼,会否陷入“劳伦斯魔咒”?

  经济分析人士指出,各地兴建摩天大楼,往往都是在信贷宽松、投资激亢时动工,在数年建设后,可能会遭遇经济向低谷回落的危机,导致烂尾工程或者大楼空置,造成资源浪费、经济损失。“上世纪90年代巨人大厦的流产、2011年迪拜大厦的危机,就是劳伦斯魔咒的例证。”财经评论员陈东海说。

  但更多专家认为这在中国不会上演。“‘劳伦斯魔咒’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的一些城市完全具备建设摩天大楼的实力和能力。”经济学家宋清辉说,经济学上并无一个判断经济发展衰退的模型,中国经济本身的增速在全球属于一枝独秀,目前仍然是全球最高的,对全球经济贡献也是最大的。他认为盲目建设摩天大楼确实有可能会将中国经济拖向深渊,但是若在建设之前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项目总体策划,建设摩天大楼总体而言可能利大于弊。在国内不少成功转型的城市,核心CBD的迁移往往都是由摩天大楼推动的。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周毕文认为,摩天大楼热是泡沫化的产物,在他看来,等到人们思维回归理性的时候,就不会再建这种高楼了。

  万谦也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城市建设摩天大楼应该会越来越理性,但这股热潮肯定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中国一二线城市,相当长时间内还会建设大量摩天大楼,而且相对风险较小。”他担心的是三四线城市不顾自身实力建大楼,可能会陷入“劳伦斯魔咒”,“搞得不好,就会砸进去。”

  在他看来,只有一个地方经济高速发展才能建摩天大楼并可带动经济继续发展,如果经济本身发展不好,欲通过建摩天大楼来拉动经济,则会受到市场惩罚。万谦提醒中国地方政府,如果把摩天大楼比作人参,只有人体健康则能起到补身体的作用,反之如果人体虚,人参可能就是送命的毒药。摩天大楼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也一样。

  建筑设计拒绝“大洋怪”

  目前中国城市规划随意性很大,而规划在城市建筑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是城市建设的蓝图和法律。所有的城市建设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纳入城市规划的行列中。然而在中国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不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近日印发,有望改变这一局面。

  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配套文件,通过一个个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实招”和“时间表”,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具体“路线图”。《意见》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在规划建设、批准、执行上戴上了“紧箍咒”。如《意见》要求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针对目前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的现象,《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建筑设计管理,要按照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倡导开展建筑评论,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交融和升华。

  万谦说,《意见》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相当长时间内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提出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对当前建设设计管理有现实意义。之前我国城市建筑是“适用、经济,(可能)美观”的原则,这次加上了绿色这一概念并去掉可能两字,强调了建筑设计管理的绿色特征,意味着未来建筑要注重长期使用及综合考虑,不能只顾眼前。他认为《意见》虽很难抑制住各地建设摩天大楼的热情,但能促进各地摩天大楼建设得更加科学、合理。

标签: